约4470字。
千锤万凿,始见光华
——对提高学生作文语言水平的几点探究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经常要评改学生作文,深切感受到学生在锤炼语言方面表现出来的不足。有一部分学生不知如何修饰语言,甚至脑海中根本没有这个意念。面对题目信笔由之,只注意考虑如何扣住话题,如何围绕话题组材这两个方面,写完800字就完事大吉。根本没有考虑去修饰语言。有一部分同学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或是由于考虑得不够,或是由于不知方法等原因,其结果仍令人不敢恭维。
其实,一篇优秀的作文,语言美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试看天下华章,哪一篇不是语言方面的典范之作?但我们并不能把语言优美简单地理解为堆砌辞藻,真正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写人,要“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写景,要精确简练,生动传神;议论,要精辟深刻,鞭辟入里。因此,写作之时可注意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富于变化的句式及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质朴又富感染力,准确又生动形象,整齐又错落有致。诵读之时,琅琅上口,读完之后,满口余香。
宋人刘威诗句“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蕖无路通”,写访友至门前,有很好的物境,杨柳是门前的标志,想上前去,却被一片荷塘弄得眼花缭乱。但是画面虽美而表达平平,不能做到情景交融。王安石为他改成:“漫漫芙蕖难觅路,萧萧杨柳独知门”,使用叠词,音调更和谐,景中出现了情趣。尤其是改掉了“是门处”、“无路通”两处,消除了过于实在的描写所造成的呆板,又将语序倒换,“知门”放在后面,抹掉了“不得其门而入”的印象,突出了没进门已陶醉的心态,比原句的表达效果要强出了很多。这是一个注重修饰语言的例子,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有很大启示的。一个优美的意境,或者一个深刻的思想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无疑是很可悲的。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来探讨一些修饰语言的方法,以提供给学生参考。
其一:巧用词语
从众多的词汇之中选择一个既准确又恰当的词语放入句子之中,会极大地增强整个句子的表现力。“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的确是经典文字,因为它把江南的无限春光,生机勃勃的景色再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不是“过”、“满”、“入”等字所能表达出来的。事实上,如果我们能教导学生深入了解词义,准确地运用一些词语,那么学生的作文语言将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巧用词语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对词语的锤炼。
例如,一位学生作文“绿纱窗里传出了琴声”,将“传出”改为“筛出”,其好处是不仅与“纱窗”搭配起来,而且突出了音乐的动感,显得韵味悠长。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一些表达普通,表现力平平的词语。但是,只要稍稍修改一下,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例如:1.“春风吹来,万物生长”,把“生长”改为“伸了伸懒腰,醒过来了”2.“同学们一个个都准备参加。”把“准备参加”改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3.“老师走了,却又悄悄的回来。”把“回来”改为“杀了一个回马枪”。4.“我听了很生气。”把它改为“气得我眼冒金星,双手直抖。”
其次,可以借用词语。
例如:1.蛙群已经开始了他们一年一度的大合唱。2.他这个最爱独处的“个体户”,经过老师的排列组合,被组进班级智囊团中,履行辅导弱科生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