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00字。
五、哭小弟
[教学目的]
1. 理解本文的立意,学习我国优秀的知识分子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
2. 理解和鉴赏本文选用典型材料、在记事基础上通过抒情和议论来表现人物品质和深化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本文的主题。
2.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全文的思路,要在梳理全文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
[教学课时] 二课时
[预习]
1. 摘录词语
2. 根据文章中的材料,简述小弟的生平。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 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一) 通读全文,说说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
[提示] 文章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开头至“我那唯一的弟弟,永远地离去了”止)追述冯钟越由生病住院到终于不治身死这段时间内的种种情景,连类及冯的 一生。
第二部分(从“他积郁成疾”到结尾)着重探讨小弟英年早逝的原因,进一步抒发痛失小弟的 悲恸之情,呼吁全社会都来努力,“让这些迟开的花朵尽可能延长他们的光彩”。
文章的思路:
1.追忆小弟早逝的情景——为家庭哭(家痛)
2.追思小弟早逝的原因——为国家哭(国痛)
(二) 阅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
[提示]这部分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过早地永远地去了”止。
l 这一层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这种情感的?
[提示]这一层的情感基调是痛惜早逝,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作者是用一张不能再用的名片,三件小事,一个细节来写的,文中反复出现“过早”两字和类似的意思。
第二层,到“竟先我们而离去了”。简述小弟的成长经历。但着眼点仍在本该“会为国家做点实际的事”而“竟先我们而离去了”。
第三层从“去年夏天”至“任何事业也不是只坐在北京就能有建树的”止。
这一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小弟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这些品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