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00字)
浅谈“主体性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秦葆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主体性教学的要义之一。原先的课堂教学一般是由教师控制,学哪一课,安排几个教学环节,怎样分析课文中的“微言大义”、主题思想以及写作特色,全由教师设计,全看教师的“本事”,至多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发言作为点缀。
实行主体性教学,怎样理解课文等等关键问题,全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包括争辩)、交流来领悟,围绕每个单元(课)的训练重点,以能力立意,进行形式多样的训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当好“主持人”。
当然,这样的课,可因课文而异,因教学目的而异,以多种类型出现。
1、教师主导型。
依据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一个科学的、情感与思维训练兼顾的活动过程,以一组相互关联的逻辑化的问题为引导,组织学生去分析、去体验、去探索作品(文章)的人物、事件、观点以及人物、事件、观点所蕴涵(创造)的理想(思想)、意境、神韵、美感,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协调,重在点拨引导,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由学生完成。重要的是,学生要反复阅读课文,对问题在课前或上课过程中有自己的探索性思考,经过较为深入的讨论 交流,由感性的体验,得出理性的结论。教师给予学生思辩的空间,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前进,并引导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是上好这类课的关键。
2、学生主讲型。
教师选择合适的课文,教给学生登台讲课。对登台讲课的同学,赋予提问、指定人诵读课文、回答问题等各项权利,同时,也允许同学们向讲课的“小老师”提出各种问题并要求。登台讲课者可自报,也可由讲课小组(或称读写小组)推荐确定。这样做的出发点是,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的身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既体验教师劳动的甘苦,又把自己对课文的体味、探索与真切的理解通过一定的方式传达给其他学生,让他们享受到不这样亲自做一做难以体验到的新奇与愉悦。从实践效果来看,大多数同学 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认真备课、讲课,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类课上,教师的任务是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对学生所讲的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强调与订正、评价。
在学生主讲型的课上,多数同学虽然仍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但加大了体验、探索为的主动性学习的成分;而讲课者无疑是在实践主动性学习,同时训练了自己的表达。作为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获得不少事实少启发。
就课型而言,还可以有其他多种类型,如: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交流型、作文教学的诵读评价型、发文评点型、领悟体会型等等。但不论什么类型的可,都要努力体现学生以主动性学习为主,从活生生的生活事例中,从真实可感的文学作品中,也从理性文章中,去探讨、去感悟、去体验,而不是让他们死板地去记抽象的结论、枯燥的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