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180个字。
试论中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
王生云
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初中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提倡读整本的书。并制定了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在教材中也有很多长篇文学作品,包括名著的选文。可见,新一轮课程教学其指导意义之深远,意义之重大。笔者看来,要学生真正去读一些长篇幅,多头绪,大容量的语文材料,怎样做到即不牵制个性,又要培养阅读能力,实属不易。因为,大多数中学生时间、精力、经济有限,加之青少年缺乏持久的耐心,知识储备不足,所以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更难达到要求。由此可见,在教育创新的时代,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推进和语文学科教育的发展,加强中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势在必行。
一、 中学生在阅读长篇文学作品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我们用新课程标准及评价体系来审视中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就会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 个体的经验积累不足
学生个体学习成长中的经验和认识水平是影响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因素,然而,就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识字量在3000个左右,阅读也只在一个初级阶段,缺乏理解和分析能力,这种情况下,要他们对作品的知、情、义作出判断,从而真正认识阅读作品的价值,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或作出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形成一定的表象特征,这势必很难。因为中学生的经历、体验、知识、性格、思想等都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要他们去读如:鲁迅的《朝花夕拾》、施耐庵《水浒传》、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实属不易,也达不到阅读的目的。况且,他们的心是浮躁的,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驾御能力也很差。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技巧都很单一。从大多数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来看,让他们说出其中的内容来,很多都是不知所以然,可见,个体的经验积累不足,限制了中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有时,我们的老师、家长也忽略了学生的经验积累,当学生们有了一点点感悟时,老师或家长便天马行空,滔滔不绝地说出一番来,无情地阉割了活生生的文本,导致学生的阅读视野狭小。
2. 缺乏真正的个体体验,
“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高标。作为阅读,它是人类特有的心智活动,它通过阅读者对语言文本的认识,意义之和音像视图的把握,在到意义的构建而与文本发生交流,碰撞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获得了对文本的感受,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有这种愉悦,有真正对文学作品的个性体验,就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更是如此,有研究者曾经指出:如今,名篇佳作也很难激起学生的情绪回应。造成这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没有真正获得对文学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