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江西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ppt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课件 / 中考复习课件
  • 文件类型: doc, ppt
  • 资源大小: 38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3/12 20:21:0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7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查看预览图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汉字书法之美》自序.doc
  艾叶香中寻玉佩.doc
  从田湖出发找李白去.doc
  蹬布.doc
  记叙文知识梳理.doc
  考点追踪训练1.doc
  考点追踪训练2.doc
  考点追踪训练3.doc
  练习册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doc
  秋夜①.doc
  唯有垂杨管别离.doc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ppt
  专题一记叙文阅读(13年17考,近4年17分)
  名家选文13年11考
  一、(2018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17分)
  学书漫谈
  莫言
  我记得六十年代初上小学时,学校里有“写仿”这门课程的,每周两节。老师先教我们握笔的方法,然后发给我们每人一张字帖,让我们将封窗纸蒙在上边摹写。讲到握笔方法,我又想到我父亲讲过的故事,说我先祖教孩子写字,经常悄悄地走到正写字的孩子身后,猛力拔笔,如能拔出,即予重罚。也就是说:写字时要牢牢地将笔捏住。后来我观察过名家写字,发现他们也并没有那样用力地捏笔,可见书法教育中也有许多误区。那时只要上“写仿”课,我们的脸上和手上都会抹满墨渍,放学时街上的大人都会说:看,今日又“写仿”了。“文革”一开始,书法课就取消了。尽管我统共也没上几节书法课,但今日回忆起来还是印象深刻。也可以说,后来我之所以还能拿起毛笔写字,与童年时期这几节书法课是有关系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里让学生抄大字报,每天规定要抄出一定的字数来。这自然是一件很荒诞的事,但多少也有些正面的效应,那就是逼着我们用毛笔写字。我后来在棉花加工厂工作时结识了一个毛笔字写得很好的人。每到春节,大家都买来红纸,请他写对联。他写对联时,围观者赞不绝口。他说他的字就是“文革”时抄大字报练出来的。
  我在棉花加工厂工作时,有一天厂门口新换了一幅标牌,牌上的大字,是我们县最著名的书法家所写。此人姓邹,在县文化馆工作。他们家上溯三代都是写字的,并且自创了一种优美简练的书体,扁而欹斜,据说是从隶书化来,但似乎又吸收了魏碑的风骨。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县的公文告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牌匾,几乎都出自邹氏之手。当时,听着人们关于邹氏书法的议论,心中非常羡慕。我确有过当一名书法家的梦想,但在农村那种条件下,即便有恒心大志,真要练字,也不容易。
  《汉字书法之美》自序
  蒋勋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
  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岁开始,就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
  “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①的练习薄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
  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
  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
  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