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过关训练试卷(31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打包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2.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3.1《太平天国运动》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3.2《辛亥革命》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3.3《新民主主义革命》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4.2《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4.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5.2《外交关系的突破》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5.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6.1《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6.2《卓尔不群的雅典》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6.3《罗马人的法律》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7.1《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7.2《美国1787年宪法》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7.3《民主政治的扩展》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8.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8.2《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9.1《美苏争锋》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9.2《新兴力量的崛起》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9.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单元评测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单元评测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单元评测专题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单元评测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单元评测专题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单元评测专题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单元评测专题7《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单元评测专题8《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过关训练:单元评测专题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oc
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后训练案 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首先打垮了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进而剥夺了清帝国的财政税收大权。”英国“首先打垮了”清朝“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 )
A.商品输出 B.鸦片走私
C.军事进攻 D.迫签条约
解析: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有利的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外流,即材料所说的“打垮了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答案:B
2.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方并没有诋毁中国民众,鸦片战争期间也确实存在此类现象,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说明民众由于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而认为鸦片战争和自己无关。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项。
答案:D
3.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
A.领土主权 B.贸易主权
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
解析:材料中已经明确说明这是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以及题干中的关键词“领事”“裁判”,可知这指的是领事裁判权,属于司法主权,故选C项。
答案:C
4.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采取的行动是( )
A.掀起瓜分狂潮 B.发动战争扩大市场
C.扩大资本输出 D.割占中国台湾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等多方面原因,鸦片战争后很长时间,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额并没有大的增长。西方国家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开放的程度不够,因此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中国进一步对西方开放。故选B项。
答案:B
5.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巴特勒上校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所怒斥的犯下滔天罪行的“文明人”指的是( )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861年”“火烧圆明园”,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C项。A、B两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年,故D项错误。
答案:C
6.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这表明 ( )
A.清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预谋已经有所察觉
B.李鸿章对中日两国矛盾的解决寄希望于国际势力
C.清政府对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D.按当时的国际法,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中国有一定责任
解析:“日虽竭力预备战守”“谁先开仗谁先理诎”,说明清政府已觉察到日本要发动战争。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7.梁启超认为:“乙未和议成后,士大夫渐知泰西之强……颇有上书言之者。”这里“乙未和议”的结果是( )
A.允许宁波等地对外通商
B.允许列强在华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允许列强在华驻扎军队
D.允许列强享有领事裁判权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乙未和议”应是近代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94年为甲午年,因此乙未年应指甲午中日战争后的1895年,“乙未和议”是指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根据该条约内容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解析: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三次大规模侵略战争,除了攫取大量政治经济权益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迫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而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这也在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后训练案 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右图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碑,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发生在中法战争期间
B.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
C.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
D.属于自发的武装斗争
解析: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背景、经过和意义不符。
答案:D
2.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解析:楹联赞颂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贡献,题干中“新疆”“指挥定中外”是关键信息。
答案:B
3.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他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由此可见,左宗棠认为( )
A.西北稳定,为新疆建省提供有利条件
B.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C.新疆应该与蒙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新疆建省令分裂势力无隙可乘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左宗棠提出新疆建省的原因是“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即强调保卫京师的作用,B项正确。
答案:B
4.“在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缺少战胜日本的实力。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见海军提督正与巡兵团同坐斗竹牌也。”1888年原本预订购入300箱炮,后因为军费被挪用去修建颐和园,所以北洋海军只购入了3箱炮。这里说明( )
A.军事将领的素质决定战争的胜负
B.洋务运动导致中国社会弊端丛生
C.中日两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巨大反差
D.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体制和涣散的军纪
解析:题干给了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说的是清军军纪涣散,第二则材料说的是清朝政治制度腐败,即体制的落后和军纪的涣散。故D项符合题意。A项夸大了军事将领在战争中的作用;B项结论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答案:D
5. “北洋舰队致远、经远、超勇被击沉,扬威、广甲自毁,另有六艘受创,死伤管带以下官兵一千余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及赤城、吉野、比睿、西京丸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的这次重要战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战役结束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B.是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中壮烈殉国
D.该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解析:本题考查中日甲午战争。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北洋舰队”“致远、经远”“日本联合舰队”“吉野”等可以判断,该战役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的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A项错误;B项说法显然与题干材料无关;邓世昌壮烈殉国于黄海海战,C项正确;该战役发生于返航途中,D项错误。
答案:C
6.晚清政府曾收到某地民众一份公告,文中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图固守以待转机。”该公告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香港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九龙
C.中日甲午战争——台湾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京
解析:从材料信息“惟有死守,据为岛国”“图固守以待转机”可以判断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故C项正确。
答案:C
7.“四月和议成,卒割台湾。朝命景崧率军民内渡……日本兵舰大集,先攻基隆……奉命来助战,夺日兵官首级以归……吏民皆贺。”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一 太平天国运动
课后训练案 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 )
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便于传播,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王朝
解析:材料“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描写的是金田起义之前的事情,“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描写的是当时清政府的黑暗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这是金田起义的主要原因。
答案:B
2.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人大兴土木建造王府,府内装饰豪华,外出盛陈仪仗,还承袭了封建帝王的嫔妃制度。这表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 )
A.承袭了封建帝王将相的奢侈腐化作风
B.恢复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实现了农民阶级政权的完全封建化
D.恢复了封建经济剥削制度
解析:解答本题时,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大兴土木建造王府”“外出盛陈仪仗”“承袭了封建帝王的嫔妃制度”等,联系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等综合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邀请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去天京,封他为外交大臣。然而罗孝全在宫廷被喝令下跪,无人邀他就坐,洪秀全邀他就餐,陪同的却是王爷而非天王本人。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
A.对天主教毫无敬意 B.主张平等外交通商
C.反对洋人传教游历 D.封建等级思想严重
解析:从材料“在宫廷被喝令下跪”“陪同的却是王爷而非天王本人”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内部封建等级思想严重,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D
4.太平天国推行乡官制,设总制与监军两级,多由太平军文官担任,监军以下乡官全由当地人担任。时人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也承认:“到处遍立乡官,是我民尽为贼助。”这表明乡官制( )
A.推动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巩固
B.赢得了当地开明士绅的支持
C.提高了太平天国的行政效率
D.分化了清朝内部的统治力量
解析:材料“太平天国推行乡官制,设总制与监军两级,多由太平军文官担任”“到处遍立乡官,是我民尽为贼助”说明乡官制的设立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权力扩散,有助于政权的稳定,故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起义,威胁地方豪绅势力,故B项错误;行政效率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答案:A
5.洪秀全一方面将自己神化为“天下万国太平真主”,所有国家都须向天朝朝贡;另一方面,又把外国侵略者看成是敬拜同一个上帝的“洋兄弟”“番国兄弟”。洪秀全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 )
A.有利于争取中国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地位
B.将天朝上国理念和西方文化有机结合
C.直接导致了中外反动势力“暂时和好”
D.导致太平天国在外交中陷入不利的境地
解析:洪秀全将自己神化为“天下万国太平真主”,所有国家都须向天朝朝贡,这种唯我独尊、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傲慢态度,不利于争取各国承认和获得国际援助,使自己陷于孤立的境地;而把外国侵略者看成是敬拜同一个上帝的“洋兄弟”“番国兄弟”,模糊了敌我界限,使太平天国在外交斗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综合以上分析,D项符合题意。A项显然不对,B项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与材料中洪秀全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不符。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