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50字)
语文课外教学之我见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 左卫群
摘要:在语文课外教学中遵循主体主动性原则,在开发开放的大语文环境下,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增加实践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主体主动、开发开放、以“内”带“外”、“知”“行”结合
语文课外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巩固深化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抓住课外教学,以“外”促“内”,笔者在此就原则和操作谈谈拙见,就教于方正大家:
一、主体主动性原则
人的主体性是人类的一般特性,也是人类继续向前发展,不断超越现有水平,朝更完美的方向发展的动因、条件和力量。我们讲素质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素质。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就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体看待,也就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要说在课内教师是“管教不管学”,实行满堂灌,就是在有广阔空间的课外,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常常是布置大量的习题,以此取代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而学生也是机械地完成任务,使语文课外教学失去阵地,以致数理化ABC占满全部空间时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此课外教学,势必造成学生语文基础夯实不了,语文能力提高不了,自学语文习惯培养不了,不能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我们提倡的主体主动教育,是相对那种把受教育者视作消极被动的客体教育而言的,意在弘扬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语文这一学科有着工具性基础性和人文性,与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生活处处有语文,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大语文环境资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在课外语言实践中锻炼技能,增长才干,课堂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就不会是脱离社会实践的死东西,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活知识。
二、开发开放性原则
曾有人断言:“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国家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中国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于2010年“基本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任务。可见,21世纪需要培养的是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这种能力的培养,仅仅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迅速达到目的的,因此要变课堂教学的封闭为开发开放,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充分体现新大纲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精髓,新大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明确要求“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强调有语言文字的地方,就有语文学习,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语言环境中,以课本知识为中介,将课堂学到的方法技巧移至课外,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能够终身学习的人,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