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8年高考作文之万能素材:人与自然、科教文化
- 资源简介:
约24330字。
共享单车:低碳出行
最近,国内共享单车突然火爆了起来,在街头,共享单车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各大城市路边停满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共享单车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政府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
在高校、地铁口和各大商圈等人流密集的地方,都能够看到共享单车的身影,对于这种新兴的共享出行模式,多数市民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度。自行车属于比较传统的交通工具,确实可以解决中短距离的代步问题,缓解公共交通压力,让人们的出行更快捷、更环保。而且共享单车不用担心车辆的停放和看守问题。这种既环保又便利的出行方式,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好评。
是时候和“洋垃圾”说再见了!
由于遭中国拒绝,数百吨垃圾于2015年12月被运回它们的老家——英国。但这则消息带给中国人
的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英国环境部门最近承认,该国每年有1200万吨的垃圾“出口”到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其中,每年运往中国的垃圾约为200万吨。英国方面同时承认,许多垃圾在这些国家只是被简单埋掉了事。
对于这些垃圾输入国来说,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在遭非法掩埋后,电子和塑料垃圾往往经过上百年都无法降解;而如果被堆积,它们会随着风吹雨淋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并滋生各种病菌。在索马里,每当洪水来袭时,“洋垃圾”所含的有毒物质就会渗入地下水,这使得渔业资源遭破坏,成为催生海盗活动的原因之一。
【运用方向】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当时,这一消息震惊了西方,多家媒体称中国这一禁令将给他们的垃圾回收带来巨大的麻烦——因为西方不要的垃圾们无处可去了。比如美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每年,美国都有数量、价值惊人的塑料、金属、纸张等废料出口到中国,随着中国环保意识的苏醒,“洋垃圾”被输入中国将越来越困难。
筷子树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里的一棵奇怪的大树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也引起了人们深思。原来这棵树是用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做树干,绿叶则是废旧的暖壶壶壳,这棵两米高的筷子树“长”得挺茁壮。这棵筷子树的制作者告诉记者:整个树干使用一次性筷子就达十万枝,这些筷子都是师生们平日在学校的食堂和校园周边的商业街饭店里“捡”回来的。
大自然中一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也仅能制成这样的筷子6000~8000双,而我这棵树虽然只有一米九,但它耗费了十万双筷子。
记者了解到,沈阳市每天消耗掉的一次性筷子至少150万双,照此推算,沈阳人一年用的一次性筷子就要消耗掉两万棵大树。知晓了“筷子树”的寓意后,很多同学纷纷在“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条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有的学生们还想出好办法,就是随时在包里带上一双自己的筷子,在外进餐的时候使用。
沙尘暴再进京
2017年5月4日早晨,起床拉开窗帘的北京市民发现窗外天空一片昏黄;打开手机,各种新闻客户端都推出了北京发布沙尘蓝色预警的通知;疑惑间,再查看空气质量,户外空气质量指数已经爆表,七点PM10浓度已达1000微克/立方米。北京正在经历
……
“菠萝科学奖”:用好奇心撬起地球
2016年4月9日,“菠萝科学奖”颁奖典礼在杭州举行。“菠萝科学奖”是由浙江省科协支持,浙江省科技馆与科技媒体果壳网合力打造的科学奖项。它以“向好奇心致敬”为主旨,通过奖励那些有想象力的创作者、有趣的科学研究成果,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情,与更多人一起分享科学技术有趣的一面。
被誉为中国版“搞笑诺贝尔”的“菠萝科学奖”,今年已经是第六次亮相了。看似“无厘头”的娱乐精神背后,是对科学本质最严肃的追求。经过几年时间的积淀,今年的“菠萝科学奖”已经为更多人所关注,纵观今年“菠萝科学奖”的获奖者,“好奇—乐趣—分享”,是他们共有的关键词。其更大的意义则在于:它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全民爱科学的热情与动力。
科技时代下的“网络水军”
自从微信火爆以后,“网络水军”再添新成员——“刷阅族”:专门为微信刷阅读量的人群。他们主要通过阅读软件等渠道来刷阅读量,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每天的收入有100多元。目前这已成为新的网络“灰色职业者”。
“刷阅族”利用庞大的虚假点赞、刷阅数量争取广告,实质上的广告效果却“不如看起来那么美”,不少“上当”的广告客户做了“一锤子”买卖之后幡然醒悟,依靠缺少公信力与用户黏性的刷阅族不仅没有带来收益,反而砸了自家的招牌。
成熟的广告商对此并不感冒。除了效果打折以外,不少广告商担心开通刷阅读量、点赞族云集的公众号会砸了自己的招牌。目前已有不少购买虚假微信阅读量打广告的买家尝到了苦头:公众号被强关、推送被屏蔽,甚至花长时间建立起来的业内口碑也出现危机。
二维码、APP点名:高校签到新招
武汉某高校李振华老师教授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每堂课约有100人上课。这样的大课,点名成了李老师最头痛的事情。新学期开学,李振华开始使用二维码点名,设定一个IP地址只能提交一次信息。学生上课要扫二维码,3分钟内不扫码提交“口令”的同学视为旷课一次。无独有偶,武汉另一所高校课堂上出现一款签到APP。上课时,学生登录系统后,进入老师指定的界面,点击“签到”标识就可以了。系统分钟后自动关闭,学生并不能浑水摸鱼。而除了手机签到,这款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