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920字)
1.祝 福
鲁 迅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社会环境对形象塑造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含蓄的语句。
(三)德育渗透点
1.认清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2.认识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的现实意义。
(四)美育渗透点
1.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环境的技巧。 2.品味小说的语言。
学法引导
1.先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同时也明确文章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的作用。
2.然后局部分析比较祥林嫂外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一变化的原因,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3.师生、生生合作,探讨《祝福》文题的含义并品析本文的语言特色,进一步理解鲁迅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小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2.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
3.品味小说语言技巧及其作用。 解决方法:讨论形式完成,让学生各抒己见。
课时安排 5课时
师生互动设计
教师先准备本文的写作背景材料以及鲁迅自己谈《祝福》的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题,便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时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以免出现课堂上架空分析的现象。可以分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揣摩语言,分析其深刻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2.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的作用。 3.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封建思想、封建势力仍然压迫着下层百姓,尤其是妇女。1919年“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喊出“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以彻底反帝反封建为己任,妇女解放也成为思想解放、社会解放的重要内容。写于1924年2月7日的小说《祝福》,正是借祥林嫂的形象,再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现实,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立场。小说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
二、写作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发表于同年3月15日的《东方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彷徨》。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对妇女的各种压迫仍然十分惨重。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复古主义者在报刊上公开鼓吹“节烈”,经常刊登颂扬“节妇”、“烈女”的记事和诗文。“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当时被迫牺牲于所谓“节烈”的妇女非常多。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坚壁清野主义》、《寡妇主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进行批判。
早在1918年8月,鲁迅就针对当时的复古主义者所鼓吹的节烈观,发表了题为《我之节烈观》的文章,对压迫妇女的封建节烈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鲁迅认为,中国女子,只要戴上不节烈的罪名就除不掉,只有被这顶大帽子压死完事。鲁迅说:“据节烈为本,将所有活着的女子,分类起来,大约不外三种: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去);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未出嫁,或者丈夫还在,又未遇见强暴,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第一种已经很好,正蒙表彰,不必说了。第二种已经不好,中国从来不许忏悔,女子做错一事,补过无及,只好任其羞杀,也不值得说了。”祥林嫂正是属于第二种人,而且是补过无及而羞杀的。
三、小说主题
什么是《祝福》的主题?主题就在于故意不把杀害祥林嫂的主凶明显地提示出来,以此来表现出封建制度的毒害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浸透到当时每个人的精神里,所以一方面以此来毒害别人,而另一方面则又以此来毒害他们自己。作者的意图是要更进一步地说明封建统治的残酷性,在于诸如严刑酷法、杀人放火等等,这都是人人可以看得清楚的事情、夫权、族权、神权等一切封建礼教,虽然没有锋刃,也不会一下子置人于死地,却可以不用刀而杀人,杀人而没有血迹,甚至于在无意中杀害人们的灵魂而不自觉。他之所以这样写,无非是在告诉人们,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实在比严刑酷法还要严酷,被杀害的人数和范围也要更多更广泛,这就是《祝福》的主题。
附:鲁迅谈《祝福》
“喜剧”、“悲剧”、“惨剧”这种名称,也可以用到有些小说上来。比如《祝福》,祥林嫂到后来,弄得活既不成,死也死不得。如果有鬼,她将被锯开身子来;如果无鬼,将永远见不到惟一亲爱的阿毛了。悲惨到了极点。但这种痛苦,并不是她自己找寻出来的。祥林嫂并非被害死,再嫁本非她所愿,阿毛是被狼拖去的,都在于无可奈何,所以是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