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2题,约13120字。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 下图所示是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利簋,因其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的时间,故成为史学界研究商周断代的不可代替的实物遗存。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老古实物遗存是历史研究唯一可用的史料
B. 利簋的铸造时间应该不晚于公元前1046年
C.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
D. 周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说法错误,历史研究可以是一手实物史料,但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实物已经不复存在,排除。青铜器利簋记载“武王征商”的时间,故利簋的铸造时间应该不早于公元前1046年,排除B。商周时期青铜器为大多数为贵族拥有,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故C项正确。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排除D。
2. 《诗经•大雅•公刘》:“笃公刘,于京斯依。……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这里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卿世禄制 D. 皇帝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公刘招呼众人吃、喝,众人拥戴公刘做君主和族长,符合宗法制的内容,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指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与材料强调宗法制不符,排除B。西周时期,实行世禄世卿制选拔官员,与材料强调宗法制无关,排除C。皇帝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笃公刘,于京斯依……食之饮之,君之宗之”,结合宗法制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3. 在西周的文字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均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B.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C.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关系的纽带 D.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缓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为 “冗”,称东部民族为“夷”,由“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各国自认是同一种族华夏族,故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A项正确。B项中的“共识”材料没有体现,且材料无关“国家统一”的信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血缘成为维系政治关系的纽带,而是强调先秦时期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缓和,而是强调先秦时期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排除D。
4. 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生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这些专属称谓意在
A. 以中央集权取代地方分权 B. 突出皇权的神秘色彩
C. 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行在所”“禁中”“御”“乘舆”“不豫”“驾崩”等,结合皇帝制度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5. 秦统一后,在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