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7题,约13340字。
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中国末代学者孙爽说:“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与材料密切相关的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周天子与诸侯各自的称谓及关系,根据西周分封制的有关内容可知,分封制的核心是规定了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从而形成了“天下共主”等级森严的局面,D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世袭制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制度,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A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 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A. 明亲疏的家族追求 B. 辨等级的阶级理论
C. 重家庭的人伦观念 D. 别长幼的宗法意识
【答案】D
【解析】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是为了从年龄上区分出长幼,体现出中国人别长幼的宗法意识。故答案为D项。伯、叔的不同称谓,不能反映出亲疏远近,排除A项;这种不同称谓不属于辨等级的阶级理论,排除B项;C项不能反映出这种不同称谓的用意所在,排除。
3. 柳宗元《封建论》中说:“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材料肯定了
A. 郡国并行的科学性 B. 分封制的稳定性
C. 藩镇割据的合理性 D. 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柳宗元的意思是要从叛乱中吸取教训,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D正确;从材料“汉有叛国,而无叛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郡国并行制,诸侯国随着实力增强,发动七国之乱,威胁了中央集权,A项中“科学性”表述错误,说明分封制存在弊端,排除AB;藩镇割据是造成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C项中“合理性”错误,排除。
4. 秦代的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到汉武帝时,则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成为中朝,与之抗衡。这实质上反映
A. 秦朝皇帝并未掌握实权 B. 皇权与相权矛盾由来已久
C. 历朝都在不断削弱相权 D. 君臣间的矛盾从汉朝开始
【答案】B
【解析】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设置了丞相,但主要职能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决断权属于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到汉武帝时,重用亲信侍从,形成中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说明皇权与相权矛盾由来已久,故选B;秦朝皇帝权力至高无上,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反映了秦朝和汉朝的信息,无法得出“历朝都在不断削弱相权”,排除C;君臣间的矛盾由来已久,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到汉武帝时,则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成为中朝,与之抗衡”,结合所学汉朝的中外朝制度解答即可。
5. 东汉政论家崔塞,其父去世后,曾隐居墓侧,长期守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