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课堂实录8
- 资源简介:
约4520字。
在诵读中品味人生——《黄河颂》课堂实录
执教内容:《黄河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 执教教师:广州市景中实验中学 李红丽
课堂背景
《黄河颂》是一首激情、豪迈的爱国主义诗篇,不少学生已经在音乐作品中有所接触。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反复朗读,感知思想内容;二是学习语言运用技巧;三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本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因此,我将之定位为诵读课,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试读”中感悟、品鉴、热爱、升华。整堂课以小组自主合作和文本情感主线为依托,教学设计4个“诵”的环节,让学生大胆尝试,提升诗歌的朗诵能力。在课堂生成的基础上,教师适当作点评引导。
导入新课
师(待学生课前朗读结束):朗读得真好,特别是大家全情投入的朗读,本是昏昏欲睡的午后,大家还想睡吗?
生(齐声):不想睡。
师:提神醒脑,催生激情。现在,我们聆听一首歌曲,给自己注入更多激情。(播放《保卫黄河》)让我们一起唱起来!
师(待音乐毕):大家激动了吗?
生:激动。
师: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知道歌名吗?
生(异口同声):《保卫黄河》。
师:知道它的出处吗?
生1:选自《黄河大合唱》。
师:很好,能不能介绍一下这组诗的创作背景?
生1: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他亲临险峡急流、波涛汹涌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战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长、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张光年一直酝酿着“黄河”的诗作。当年除夕的一个联欢会上,诗人朗诵了这部诗作。
师(掌声):还有补充吗?
生2: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也来到延安,抱病听了张光年的朗诵,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窑洞里,他在病中连续写作6天,于同年3月31日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师:谢谢分享。两位同学将创作者的个人经历与民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