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ppt68
- 资源简介:
18张,有音频朗读和视频电影片段。 以中国封建时代读书人的理想导入,介绍作者之后是文章思路的分析归纳,结合两段视频重点探讨了文中表现出来的“奴才”的特点,最后还引了3个文字材料分析奴性,还有很好的音频,是个有价值的好课件。
《我若为王》公开课教案
执教者:向建林
班 级:高一(3)班
时 间:2006年3月16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理清全文思路。
2.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培养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教学重难点:
1.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刻批判。
2.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教读本文,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品读文章。
2.品读鉴赏法。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会有梦想,人有时是需要用梦想来弥补现实中的不足的。有时我们叫他是理想,但今天我们不去探讨在座各位的理想是什么,我想让大家设想的是几百年前的读书人,他们的理想又是什么?(投影:是想当一名诗人?从事商业贸易?平民百姓?还是考取功名?)
二.简介作者
三.把握文章结构,整理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 以一部电影为引,假设“我若为王”。
第二部分(2-5) 设想“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形。
第三部分(6-10)在上文假想基础上的感悟。
四.内容分析
1.思考:请同学们进一步阅读2-5段,看一看,作者主要设想了“我若为王”之后的哪些情景?是什么使他们享受这等的风光呢?
2.我成了王,围绕在我身边的人都会是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有怎样的表现?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3.奴性的危害是什么呢?我生活在这样一群奴才中,有怎样的感受? 我又是怎样做的呢?
4.“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这句话前后有矛盾吗? 怎样理解?
5.联系全文看,文章最后所说的“真的人们”是怎样的人?
五.课外延伸
聂绀弩先生所说的“真的人们”,我们中国人当之无愧吗?
六.主题概括
作者通过对“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的虚拟设想,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尤对皇权的基础——奴才,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呼唤要铲除一切奴种。表达了对人类尊严和独立思想的崇尚和追求。
七.作业
1.继续揣摩文中语句,完成课后练习二。
2.参考课内两段阅读及课后材料,并继续搜集现实生活中表现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材料,结合自身观察思考,写一篇二三百字的富有针对性的批判文章。
八.板书设计
我若为王
我若为王 王权意识
我不为王 奴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