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ppt100
- 资源简介:
共22张,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点点滴滴均为所用。精心设计,是公开课比赛所用。含配套教案,约4300字。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理解“拿来主义”精神的内涵,培养批判性地继承的习惯。
2、结合高考作文话题串讲课文,学会从课文挖掘素材,为高考作文积累素材。
3、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挖掘素材,为高考作文积累素材;“先破后立”论证。
一、导入——常识
09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所谓的常识指的是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和(或)掌握的知识,人们习惯性的做法。这告诉我们有时某些常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而显出其不合理性,我们就要打破常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有些常识的错误的。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先生就批判国民习惯的几种做法,也就是错误的常识。那么这几种常识是什么呢?
明确:错误的常识:①闭关主义②送去主义(简述其危害:经济衰退、主权丧失)
二、雕琢心中的天使
鲁迅是一个时代的先行者,他深知沦落的中国需要国民怎样的觉醒才能崛起。如此错误的常识荼毒着国民,怎不让“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深感哀痛!在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天使的模样——他理想中的中国人的样子。他一直以笔作刀,雕琢着他心中的天使,并期望有一天天使终能觉醒。请看06年广东高考作文的话题是“雕琢心中的天使”,齐读题目:
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一个小女孩出现在面前。
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请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心中有天使才会刻画出女孩的样子。心中有希望,才会写下这样一篇文章。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先生又雕琢了一个怎样的天使?用一句话概括该怎样“拿”。
明确:懂得“拿来主义”,也就是要运用脑髓(有思考),放出眼光(有鉴别),自己来拿(有选择)!
三、不要轻易说“不”
要做到“拿来主义”可不是很容易的,虽然难,但是08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告诉我们“不要轻易说‘不’”。只是很多人就在它面前退却,尤其是在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上,当时很多人作出了错误的做法。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错误态度?
1、要做到“拿来主义”可不是很容易的,很多人就在它面前退却,尤其是在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上。在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当时很多人轻易地退却,不懂得怎样去继承,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具体表现有什么?
明确:孱头——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鉴赏的(逃避主义者);昏蛋——不分好坏、盲目排斥、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者;废物——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2、面对文化遗产,鲁迅先生也认为我们不要轻易说“不”,应该怎样做?具体体现?
明确:面对文化遗产,我们不能轻易说“不”。我们应该占有、挑选。
3、我们该如何挑选文化遗产?
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吸收);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批判性接受);烟枪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留一点作反面教材,其他毁掉);姨太太——纯粹的糟粕(坚决抛弃)
4、为什么要不要轻易说“不”?也就是说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面对文化遗产,只有不要轻易说“不”,人才能成为新人,文艺才能成为新文艺。
四、传递
拿来主义精神在今天还有传递下去的必要吗?为什么?举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我们要传递“拿来主义”精神,因为
素材示例(齐读):
1、中国的宣纸制造工艺失密。
2、来自日本的访问学者庄严舜哉说,中国目前流行的日本动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场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为其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国却看不到。
3、东芝笔记本电脑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国及西欧,该产品被召回,而在中国,仅提供了一两个补丁软件。
4、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流产品出口欧美,二流产品国内用,三流产品送中国。(本田的安全气囊问题,三菱的排气管设计缺陷问题)
5、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
6、中法合资的广州雷诺公司,因生产的标致汽车国产化率太低,最终不欢而散。
7、摩托罗拉在中国设厂,但几年下来,中国所掌握的仅是该公司硬件生产技术,核心技术却得不到。
8、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9、中国与日本对比:
中国对外界几乎从来都是“输出”。几千年不间断地领先世界,使中国形成了不可动摇的优越感,漠视来自外界的信息,只是埋头于内部事务之中。这种惯性积重难返,使中国在历史巨变中吃了大亏。
日本则不然,善于“输入”。幕府当局在对外贸易中有这样一个特殊规定:凡是在长崎做生意的外国商人都必须向日本当局报告海外的各种消息。日本人向这些商人详细询问一切海外的新鲜事,大到各国的风土人情,小到各地的奇闻逸事,那热心的程度就像一个好打听家长里短的家庭妇女。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