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3350字。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年级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李振宏
①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②过分强调大河流城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按照地理特征把世界区分为三种类型: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平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论证。
③《周易》“革卦”曰:“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不仅求变,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④社会的变革如此,对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是如此,要求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日日求新。《大学》就反复教诲人们要去创造,去求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⑤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事和发展。三代的历史沿革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商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
⑥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中国历史的这场深刻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的变革精神的支撑。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⑦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而且也是一种并不恰当的比较。这种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超级稳定、迟滞发展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⑧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科举制度,创造了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
⑨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来说,没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显示了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显然是不客观不公允的。
(节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变革精神一直都未被人们重视,这种对平原流域冠以保守性特征的认识误区,应该扭转。
B.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其政治体制的核心、经济制度等很多方面发展脉络清晰可循。
C.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强调了求新求变的思想;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催生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否定了黑格尔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黄河文明中的
变革精神。
B.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
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C.文章举出了四大发明等例子,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
限依赖于士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
D.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巨大的创造
力,论述客观公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夏商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的历史过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
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它们的历史沿革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
B. 春秋战国的历史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
革而四时成”变革精神的支撑。
C.过去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
长。这种说法是一种并不恰当的比较。
D.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这
说明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