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2017级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政治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3道小题,约14380字。
山东师大附中2017级第二次学分认定考试政治试题
1. 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我国,之所以能够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是因为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国家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③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政治生活之中 ④人民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主体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在我国,之所以能够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是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①②两项符合题意;③项观点是具体措施,与设问构不成因果关系,不合题意;人民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
2. 中国外交部为中国公民设立全球领事保护应急呼叫中心12308热线电话三年来,许多海外同胞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我国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的帮助。“中国脚步”走到哪里,“中国保护”就会跟到哪里。这是因为
①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②我国公民的权利具有真实性
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④国家具有专政职能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中国脚步”走到哪里,“中国保护”就跟到哪里,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②③两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也没有体现国家的专政职能,①④两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
3. 13亿的中国人个个都是“外交官”,为了做好 “外交官”,每个中国公民都应
①自觉履行维护国家荣誉的义务 ②积极行使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
③培养公民意识,树立国家观念 ④坚定维护世界各国的利益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每个人都代表国家形象,所以,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履行维护国家荣誉的义务,培养公民意识,树立国家观念,①③两项符合题意;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与维护国家形象无关,②项不合题意;我国公民与维护各国利益无关,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
4. 2017年7月,广州、深圳、南京等12个城市首批试点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明确保障租购同权,赋予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权益。这一规定
①保障了公民基本民主权利实现 ②体现了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③体现了对公民平等权利的尊重 ④消除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制度性障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赋予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租购同权。这一规定体现了对公民平等权利的尊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②③两项适合题意;租购同权不是保障公民基本民主权利,①项不合题意;消除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制度性障碍说法过于绝对,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
5. 2017年11月4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这些规定给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启示是
①遵循在享有权利方面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定不移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③切实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④必须主动放弃言论自由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④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题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这些规定启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切实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故②③入选。选C。
点睛: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1)重要性: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2)要求:①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②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应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③配合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工作任务提供协助和便利条件。④反对任何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和行径。⑤严守国家秘密。⑥增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⑦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进行斗争。
6. 某高中生的下列行为中,属于参与政治生活的有
①首次参加所在选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 ②帮助居委会打扫卫生
③向厂家投诉食品质量问题 ④参与民主评议居委会干部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