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5题,约18480字,有答案解析。
三明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政治(文科)试卷
一、单选题(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1. 在欧洲某城市的街头,矗立着一尊雕像头顶圆帽、蓄着胡须的男子倒骑着毛驴,笑容可掬。中国人会认出来这是智慧幽默的阿凡提,叙利亚人说他叫朱哈,还有人说这是土耳其的霍加•纳斯列丁……驼铃悠扬的古丝绸之路上,这位骑着毛驴的智者以不同的名字在人民中流传。这一现象,最适合用于佐证
A.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B.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
C. 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 D.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答案】C
【解析】驼铃悠扬的古丝绸之路上,这位骑着毛驴的智者以不同的名字在人民中流传。这一现象,最适合用于佐证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C项符合题意;ABD项均不适合。正确选项为C
2.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③选项表述夸大了传统建筑的保护的作用。④选项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题目中,“虽由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 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故①②入选。选A。
点睛:易错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仅仅表现为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从内容上看,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表现。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通过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
3. 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能够满足两国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②③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①项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是各民族的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由两国红色文化规定的,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4.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幅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选项此外,文物保护部门不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④选项中“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故②③入选。选B。
5. 截止目前,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共命名了163个国际海域海底地理实体。这些命名不仅具备国际组织所要求的标准化“通名”,更有取自《诗经》、历史人名等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专名”,从而在大洋深处打上中国印记。这种命名方法
①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
②传承了民族文化,集中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③说明中国文化正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认同
④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成就,增强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将中国文化与世界地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故选项①④符合题意;选项②说法错误,夸大了这种命名方法的作用,排除;选项③说法错误,不同民族文化要求同存异,而不是认同,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6. “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的选择,郑重的承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之路。文化学者认为,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之路,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因为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友好地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
③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④“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