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ppt(打包4套)
- 资源简介:
课件共29+41张,学案约50690+19630字。
第1讲 文言文阅读
(一)孔子语录
《论语》
3精题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2)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YW:怨恨)
(3)不亦君子乎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YW:指道德修养高的人;SJ:道德高尚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 省(自我检查、反省;YW: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SJ:反省,检查自己)
(5)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谋划)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YW:忠诚,尽心竭力)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诚信;YW:诚实不欺,守信用)(2013•普洱、2010•曲靖)
(7)三十而立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YW:有所成就)
(8)四十而不惑 惑(迷惑,疑惑)
(9)不逾矩 逾矩(超过法度;SJ:超越规矩)
(10)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YW:通“惘”,迷惑;SJ:同“惘”,迷惑而无所得)
(11)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SJ:同“怠”,疲倦而无所得)
(12)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喜爱,爱好;YW、SJ:喜爱)
(14)饭疏食饮水 疏食(粗粮;SJ:疏,粗粮)
(15)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从(学习)
(16)子在川上曰 川(河流)
(17)逝者如斯夫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18)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19)博学而笃志 笃(坚定;YW:专一,心意不改变)
(20)切问而近思 切(恳切)
(21)仁在其中矣 仁(仁德;SJ:仁德,高尚的道德)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A.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可以为师矣 何以战
C.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
D.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解析】A项表转折,但是,却/表顺承,就,接着;C项于此,在其中/助词,无实义;D项从/在;只有B项中“以”均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3.下列加点的“之”与“曲肱而枕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公将鼓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解析】“曲肱而枕之”中的“之”在句中为助词,补充音节,可不译。A项“之”与例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项“之”为代词,代指学问和事业;D项“之”为动词,译为“往,到……去”,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第2讲 古诗词曲鉴赏
(一)关雎
1.诗的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什么作用?
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并运用“比”的手法点出恋爱主题。
2.请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作简要赏析。
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悠哉悠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的不平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求之不得的忧思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3.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二)蒹葭
1.请解释下面的诗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三)观沧海
1.诗中前八句写海,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海水:澹澹 山岛:竦峙 树、草:丛生、丰茂 秋风:萧瑟 水波:汹涌
2.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感慨万千。
3.(2011•昆明)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达作者胸襟开阔、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项“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远景。
5.(2018•福州)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