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一课时,约4270字。设计新颖独特。
《我若为王》活动化教学设计
临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夏菊芳
一、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版第三册的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创新性阅读,要求阅读中展开由此及彼,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的创新思维。所以在教学中摒弃传统教学法,紧扣文本,而又超越文本,探究文本的深层内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民族劣根性――奴性。
二、学情分析
职高学生个性表现为:①自主性强,一般不愿接受家长和老师的观点和想法。②依赖性强,这与第一点又是矛盾的,他们想独立,可遇到事情和困难,不知如何解决和应对。③逆反心理强,教师、家长让干什么、偏偏不干什么,不让干什么、就去干什么。④自我意识强,考虑自己多,考虑家庭、社会影响少。⑤自控意识差,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情绪化,完全凭兴趣学习,缺乏意志力。只有了解了他们的这些个性特点,进入他们的内心思想,切实把握感情脉博,掌握思想和心理动态,才能设计出他们喜欢的民主的、活跃的、生动的语文课。
三. 设计理念
1、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听话,听说是一种相当重要的交际手段。《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曾明确规定:“听说能力在现代生活中日益需要,应加强训练。”因此在课堂上积极营造“说”的氛围,强化“说”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
2、北京师大刘锡庆教授曾经指出,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在处理教材,研究教法时应着眼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上,本文是激发学生关注社会,提升自身素质的好文章。为此通过教学使学生引发对民族劣根性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思考,由此发掘文章内蕴价值。这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学科整合的特征。
3、语文活动课是目前语文教改的一个热点,它的提出与实践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的创造性借鉴.。 活动化吸纳“活动课程”理论中的精华,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活动,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确实的“学”“做”而非单纯的“受教”。”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是对“活动课程”理论的进一步运用,只有将语文课堂活动化,才能真正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四.设计思路.
本课堂主要采用问题法和讨论法,用一课时完成。
课堂教学三步走:感知课文 → 思维拓展→ 关注社会
五、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信息的能力。
训练语言的表达以及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
2、情感目标:深刻认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丑恶,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认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丑恶,发掘文章的思想价值。
教学难点:训练语言的表达以及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生表演课本剧《范进中举》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提问:作者写了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中举前是喝骂、训斥和嘲讽,中举后是夸口、奉承和恭维,形成鲜明对比,使他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性格跃然纸上。胡屠夫为何会有那么大的变化呢?
(二)顺着作者“假定之假 定”的顺向思维,探究奴性的表现及深入探究奴性的根源。(我把课文分成两大板块:第一大板块顺向思维部分,假定“我”若为王后,将被人捧来捧去。第二大板块逆向思维部分,假定“我”若为王后,反常规将杀死所有的奴才。)
步骤一:围绕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下两个问题都立足文本,都很容易回答,但涵盖面很大,让学生初步明白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表现。)
1、我若为王后,我周围的人将会是怎样的情景?(找出关键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