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威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全科试题(4科4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四川省威远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四川省威远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文)试题 .doc
四川省威远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doc
四川省威远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英语试题 .doc
四川省威远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
威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本题共3小题,9分)
对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
何 俊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
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
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必须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所以,在孔子有关仁的阐发中,“知”是第一位的,有了“知”才能谈“仁”。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
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此观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
在孔子之后,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关于知行的论说也有进一步展开。例如《中庸》中叙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我们可以看到,知与行在子思那里基本是并重的。
荀子也非常重视知行问题,他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同时,他对“知”还做了如是阐释:“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也就是说,荀子把“知”区分为“闻”“见”“知”三个层面。《论语》已提到学与思的区分,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即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
对于知与行的关系,朱熹则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十分重视“知”,他强调读书,强调做学问,想借此让人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培养和确立自身的理性精神,进而成为圣贤。但这也导致了读书人以读书为敲门砖,拿做学问去猎取功名利禄,追求荣华富贵。
针对这样的时弊,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他同时强调:“知”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知”的目的不是猎取功名,而是要让自身成为真正的仁者。
在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的行为思考的两种方式。但是,在阳明这里,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这个本体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在这个方式中,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本体就是心本体,就是精神本体。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
(节选自2017年9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中相关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 叩齿是养生良方,但少有人能够每天坚持。可见知易行难。
B. 改革,必从解放思想始,以破除成规束缚。可见知非易事。
C.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是前提。
D. 弟子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行重于知。
2.下列关于“知行”关系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孔子把仁学建立在“知”的基础上,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
B. 荀子倡导“行重于知”的理念,并将“知”细化为“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
C. 朱熹主张行知相须,知先行重,但他对“知”的重视也导致了读书人拿做学问去猎取名利。
D. 王阳明提出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因而使得生命受到礼赞,生命主体性得到彰显。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朱熹重“知”产生弊端,并不是学说本身的弊端,而是学说社会化运行带来的问题。
B. 知行一直作为人的两种行为思考方式而存在,直到王阳明才将其融合并上升成本体。
C. 王阳明强调要把外在知识,经过生命的感受、体验、实践,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
D. 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自始至终占重要地位,历代儒家学者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学童
尹全生
这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
那时洋人开始到中国投资办企业,第一个外资企业华阳镇的老板叫杜拉克,杜拉克在华阳镇郊有一幢别墅。
这幢别墅与当地财主尤老爷的后花园只隔着一道栅栏。栅栏两边花草遍地,垂柳成荫,是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去处。杜拉克的儿子小杜拉克每年随母来华看望父亲时,总在栅栏那边读书。尤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