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全科试卷(4科5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数学(文)试题 .doc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理科综合试题 .doc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数学(理)试题 .doc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文科综合试题 .doc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语文试题.doc
2019届高三第七次双周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1古人言:“诗道不出乎变复。变谓变古,复谓复古。”复古与变古,在中国古代都有很深的思想渊源。一般说来,右文之世必崇古,起码会高举尊古的旗帜。儒家观念里也始终以古为尚,表现为厚古薄今。变易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永恒的法则。“变”也是诗史发展“万世通行之法”,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2“变”与“复”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常道。当一种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在追求精工中愈来愈讲究技法,追求精工的同时也会越来越远离天然;为救其弊,必有人起而倡导恢复古道,这便是复古。复古又会带来新的弊端,很容易走向模拟前人而失去生意,于是便会有人起而倡导变革。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复古与变古思潮就这样交替出现。不管“变”与“复”,弊端总是不可避免。
○3古代的诗论家们多具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意识,“复古”与“变古”,都是要为诗歌发展寻求出路。复古论的提出,多是感于风雅沦丧,其终极追求是复归风雅,表现为尊体、重法,多倡导古体学汉魏晋,近体宗唐。变古论者则针对拟古之风带来的陈腐无生意,强调恢复诗歌的诗性精神,恢复诗歌的清新与灵性,强调师心,强调师法自然,强调个性,强调因时变易。
○4如上所述,“复”是人的主观追求,“变”却是天地间永恒的法则。如此说,中国诗论史主导的思潮应该是“变”,唯变故进。但从中国诗论史上看,主导思潮却是“复”。如何看待这一矛盾现象?其实,“复”也是一种“变”,“变”中也有“复”。宋末严羽论诗宗盛唐,是复古论者,但他却大讲“变”,说“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这是复古论者以“变”论诗史。明诗以复古为特征,但复古也是变易,清初复古论者朱彝尊就以“变”述明代诗史。清人纪昀从理论上总结说:“文章格律,与世俱变者也。有一变必有一弊,弊极而变又生焉,互相激,互相救也。”“变”之初衷,是救前人之弊,旧弊除(或未除)而新弊又成,于是后人又起而变之。但每一变必有一弊,不同的只是,有的是旧弊除而新弊成,有的是旧弊未除而新弊已成。如果说“变”与“复”思潮相互消长是近古诗学发展的常态,“变”与“弊”的交替,可能更体现了诗学史发展的本真。
○5“变”与“复”,不仅是人的主观追求,也是诗歌发展史之必然,特别是“变”,后之变前,往往是一种不得已。在前人的成就面前,后人不变,就没有出路。寻找出路必须变,但“变”并不必然找到出路。诗学似乎走进了一个绕不出的怪圈。袁宏道曾言:“诗之气,一代减一代,故古也厚,今也薄;诗之奇之妙之工之无所不极,一代盛一代”,这是进与退的悖反,也是“变”与“复”的辩证法。
(摘编自查洪德的《近古诗学的“变”与“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复古与变古都有很深的思想渊源,而变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永恒的法则。
B.“变”与“复”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常道,复古与变古思潮交替出现。无论“变”还是“复”,弊端都是不可避免的。
C.古代的诗论家们都具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意识,“复古”与“变古”,都是要为诗歌发展寻求出路。
D.“变”与“复”,既是人的主观追求,也是诗歌发展史之必然。特别是“变”,后之变前,往往是一种不得已。
2.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2段论述了诗歌“变”与“复”产生的原因,第○3段指出了古代诗论家“变古”“复古”的目标和具体表现。
B.文章论证了“变”和“复”是文人为诗歌发展谋求的出路,但都不能真正解决诗歌发展之弊。
C.文章列举严羽和朱彝尊的观点,是为了说明“变”和“复”并不矛盾,“复”也是一种“变”,“变”中也有“复”。
D.文章论述了“变”和“复”是中国诗论史上的两大思潮,有变必有弊,先有变再有弊,有弊再有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讲究技法,追求精工时会出现远离天然的问题,复古就是文人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倡导的。
B.中国始终以古为尚,厚古薄今,所以复古有很深的思想渊源,严羽和朱彝尊都是复古论者。
C.复古论者强调恢复诗歌的诗性精神,恢复诗歌的清新与灵性,而变古者则追求风雅,强调因时变易。
D.“变”与“复”思潮相互消长是近古诗学发展的常态,“变”与“弊”的交替,更体现了诗学史发展的本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路
徐全庆
徐卫东又看一眼脚下的路。路面已经有些破损,一如他的心,布满点点伤痕。
徐卫东依然记得修路的情景。那时候,这是村里通往外界的唯一的路。土路。晴天坑坑洼洼,雨天泥泞不堪。乡亲们多希望这是一条水泥路呀。修路要钱,但大家没钱。
徐卫东有钱。那时徐卫东在浙江打工,挣了点钱。但不够修路的。徐卫东就和乡亲们商量,能不能大家凑点钱。大家都摇头说,哪有钱呢。徐卫东说,他愿意出一半的钱,大家凑一半就行。大家还是摇头,那也出不起呀。徐卫东狠了狠心,出了百分之七十的钱,路才修起来。
纯粹是做好事呢。徐卫东很少回村里,那时正准备把全家带出去呢。
通车那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跑到路上来。连猫呀狗呀的也都跑来了。大家在上面蹦呀跳呀,都很兴奋。见了徐卫东,都说着感激的话。有人还说,下次换届,一定要选徐卫东当村长。这话引来一片附和。
离开村后,还时不时有人给徐卫东打电话。说不两句就会提到那条路,自然还是一番感激。他们说附近的村子的人羡慕死他们了,都恨自己村里没有个徐卫东呢。
这条路啊!徐卫东想起来就眉开眼笑的。
都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次回来,徐卫东感到了明显的变化。周边的村子也都通上了水泥路,宽阔,平整。相比之下,他们村的这条路既旧且破了。徐卫东觉得很纳闷,现在大家都有点钱了,为什么不把坑坑洼洼修补一下呢?这用不了几个钱呀。
更让徐卫东纳闷的是,乡亲们见了他,明显没有了过去的热情,甚至有些敌意。我哪儿得罪他们了吗?徐卫东一个劲地反思,却始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晚上,过去的邻居刘大爷到徐卫东住的宾馆找他(他的家早已搬到浙江,村里的房子还在,但已多年不住人了)。刘大爷犹犹豫豫的,似乎有什么话想说又说不出口。徐卫东就说:“有什么话你尽管说。”
“我说了你别生气。不是我要来,是他们都逼着我来找你。”刘大爷又犹豫了一会儿,这样开场了。
徐卫东茫然地望着刘大爷。
刘大爷说:“想来你也看到了,附近的村子也都修路了,又宽又好。”徐卫东很认真地点点头。“关键是他们的路都是政府修的,不要老百姓出一分钱。”
徐卫东的心里就咯噔一下,盯着刘大爷看。
刘大爷躲开徐卫东的目光,眼睛看着脚下,接着告诉徐卫东,村民们想让政府把他们村的路重修一下,政府说那路还能用,暂时没那么多资金,先尽更需要的村修。村民们就觉得自己吃了亏,别人的路都是政府来修,凭什么我们的路就得自己出钱?这样一想,他们就觉得是徐卫东害了他们。不是徐卫东当年坚持修路,他们现在也能有更好的路,还不要他们出一分钱!
“他们逼着我来问问你,能不能把当年修路的钱退给他们?”刘大爷嗫嚅了半天说。
徐卫东瞪大眼睛望着刘大爷,直到他离开,没有说一句话。
第二天,徐卫东刚一起床,就发现他的门口围满了村民。都是来要钱的。
徐卫东把钱给了村民。然后,背起行李返程。
徐卫东最后回头看一眼身后的路,心中叹道,这条路呀。
他这次回来,是想带一些村民到他的工厂里打工的。他的工厂发展壮大了,他本想让村人一起致富呢。 (选自《北方文学》2018年第10期)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刻画主人公徐卫东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方式,人物形象、生动,立体感十足。
B.小说倒数第二段表明了主人公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后悔当年组织修路之义举,又感慨村民的无知。
C.村民对徐卫东由感激转变为冷淡乃至敌意,是因为徐卫东当年坚持修路让村民们出了钱,而在当下又得不到政府免费修路的福利。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于平淡叙事中反映了当下无奈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相对闭塞的农村需要思想改造的主题。
5.文章以“路”为题,有何作用?(6分)
6.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11月2日上午,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原因公布:据车内黑匣子监控视频显示,事发时乘客与司机发生了激烈争执互殴最终导致车辆失控。
重庆市官方通报了对此次公交车坠江事故的责任认定,认为乘客刘某和驾驶员冉某的行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已触犯《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之规定,涉嫌犯罪。
有网友问,司机在被乘客袭击后进行反击的行为能属于正当防卫吗?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阮齐林说,双方的行为性质都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