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90字。
激活兴趣,增进人文关怀
霞浦七中 郭燕英
社会的发展即是人的发展,在当今知识经济浪潮冲击下,人的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主题。为培养社会型与创新型人才,《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学科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受到广泛关注。
与上一轮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中所选篇目有大量的人文成分。比如:《金黄的大斗笠》一文以诗一般的语言赞美手足之情;《纸船》一诗中对母爱的体味;《色彩》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感悟;《泰坦尼克号》表明对自己所爱的人的诚信;《斑羚飞渡》《鹤群翔空》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关爱;而《安塞腰鼓》则展示了我们具有丰富底蕴的民族文明。这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优秀篇章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提供了学生广泛地体验生活、领会生活、感悟生活的空间,语文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这一契机,激活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改变学习语文“跟着感觉走”的状况。
(一)、亦师亦友的追求,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学生对某科老师的感情和兴趣,可以直接迁移到该学科的学习上来。常能听到一些学生在私下谈论:“某科任老师上课动不动就训学生,光批评学生就能花去十几分钟的时间,甚至体罚学生,辱骂学生,我们恨他,上课就和他对着干。”这样的老师怎么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学生怎么能喜欢他所上的课,更谈不上有兴趣了。新的语文课程理念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学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给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就要求老师要深入学生之中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热爱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遇到的困难,让学生真切感觉到老师是值得信赖的朋友,让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观点,畅谈体验,展现个性。
(二)、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