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10字。
让生命的欢歌在语文课堂上奏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内容提要】生命教育刻不容缓,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有: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生命教育、在阅读过程中感悟生命教育、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在课外活动中感悟生命教育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学生
近几年,见诸报端的校园自杀和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中学生生命的最主要的杀手。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中学生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这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极易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
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除了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义无反顾与舍生取义的理想与实践教育等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教育应以人为根本,应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应该是教育最初和最终的意义。可是,受应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
学校教育应在各学科中迅速渗透生命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语文学科最有可能也最利于渗透生命教育,应该义不容辞承担着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因为我们分析后认为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
一、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最强,包含了几乎所有生命教育的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二)、语文教材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语文教材有三类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1 )直接写对生命的看法的作品,如:《生命 生命》、《再塑生命》。(2)有关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如《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 。(3) 对自然及其他类生命的关注。如《珍珠鸟》、《班羚飞渡》。许多课文的作者的事迹就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还有新教材中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如《成长的烦恼》、《微笑着面对生活》等,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资源。
(三)、语文与人的生活密切。生活是生命的轨迹,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家园。语文的存在就是要从纷繁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就是要使学生在平凡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向往着生命的辉煌。
(四)、语文的范围很广。除了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还可以把优秀的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倾听和阅读的过程中鉴赏文化精品,提高审美情趣,充实精神营养,完善人格塑造,感受生命的意义。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着重提出了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二、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 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生命教育
(1)教师的情感对学生会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