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读唐诗(小学篇)
- 资源简介:
约107500字。
编辑者语
那些年读过、背过的诗,可还记得?
现在再读到或看到,你会有什么感受?
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还是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估计更多的,是后者般的感觉。
鉴于此,“学点语文”公众号特开设“大家读唐诗”专栏,每周向大家推荐唐诗及鉴赏。
唐诗的选择由浅入深,先依据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再依据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诗歌原文和鉴赏大多出自三本专业辞典:⑴《唐诗鉴赏辞典》,周啸天主编,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年版;⑵《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初版,2004年修订版;⑶《唐诗鉴赏大典》,肖剑、林力主编,长征出版社1999年版。
至于鉴赏文章偶有雷同,先直管录来,心中不免“天下文章”之感。
不奢谈什么“诗和远方”,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一些知识,也不枉编者一番整理。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鉴赏
这是作者七岁所作,至今广为传诵。这首儿童诗好处何在?它何以能够在唐诗中占有一席地位,又流传至今呢?一般人往往会拈出后两句,认为它对仗得好,色彩字用得好。
其实,后两句的好,只是初级水平的好。因为它更多的是运用技巧的结果。对仗的基本技巧是什么呢?是增字法―先写“白毛”,对上“红掌”;再加“绿水”,对上“清波”;上句添动词“浮”,下句对上一个“拨”。旧时代私塾先生教学生对课,就教这个技巧。这两句在声律上(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也过得去。其中“浮”“拨”两个动词尤其妙,很到位,不能替换。对一个七岁孩子来说,能对到这样子,也难能可贵。
然而,这首诗最奇特的,还是前面两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不整齐。如果遇到颟顸的、自以为是的老师或家长,可能会给他改得整齐一些,可能改成:“湖中一只鹅,曲项向天歌”,可能还很得意。然而,这样做是整齐了,但它原来所具有的童趣和奇趣,就被破坏了。
何以这样说呢?因为原作前两句虽不整齐,却很天真,出口成章,纯乎天籁。一改,那点儿天真、那点儿童趣、那点儿特色就没有了,很生动的句子,变得很落套、很老套,就把一个可爱的儿童,变成了一个小大人了。此外,“曲项向天歌”这句,活画出鹅的长脖子和鹅叫的样子,而且纯凭观察灵感悟得,没有技巧成分,所以更好。
而“鹅鹅鹅”三字重复,也不能简成一个“鹅”字(像词中《十六字令》的首句),为什么呢?因为这里不仅是在说家禽的名称,而且是在象呢?因为这里不仅是在说家禽的名称,而且是在象声,也就是描摹它“曲项向天歌”的叫声(喔喔喔),这也是七岁孩子根据他的感觉的神来之笔。这里的诗歌意象,就是诉诸听觉的有声音的意象,这首诗就是一首绘声绘色的诗。首句改作一个“鹅”字,或改成“湖中一只鹅”,这首诗一下子就“哑”了,失去了它原来的生动性。所以这首儿童诗在唐诗中占有一席地位,是有充足理由的。这也表明,在诗化的社会氛围中,唐代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时人没有乱改此诗,表明了唐代人普遍具有的鉴赏水平。
(周啸天)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