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课时,约3700字。
促 织
教时:3节
要点:
1.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尽量直译,尤其要注意文中省略句、倒装句及含词类活用的句子。)
2.鉴赏小说情节及描写方面的特点(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
3.品赏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4.积累:①常见实词如岁、靡、顾、迄、发、被、追比、咫、赉,虚词如然、、以、食顷、斯须的用法。②古文化常识,如“宰”、“童子”。③作家作品。
过程:
一、导入。(300多年前,在山东省淄川县,有过这么一位青年,他很早就
考中秀才,后来却一直考不上去,这在当时就意味着做不成官,于是就在家乡一面教书,一面搞创作,凭他旺盛的创作力,经过勤奋的创作实践,写了大量的诗、文、词、戏曲、俚曲,几乎包括了一切文学样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就。不过他的作品中以小说的成就最高,其中有一本叫《聊斋志异》,流传很广,影响很大。这个青年的名字就是?——让学生书空。(阅读“知识链接”一,投影有关知识)蒲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基本完成,以后不断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问:谁知道“聊斋”是什么?“志异”的“志”是什么意思?《聊》是中国第一部文言小说集,它的内容很特别,写的不是狐狸精,就是花妖、水怪,不是女鬼,就是剑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名篇《促织》)。
导入二:300多年前,在山东省淄川县,有这么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他不收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二、解题:
大家都认得蟋蟀吧,“促织”即蟋蟀,我们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斗蟋蟀,
斗蟋蟀这种游戏很早就有了,但它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却是从明朝开始的。本文写的就是一则由蟋蟀引起的故事。
仿照第一课老师概括情节的方法,以“促织”为线索概括本文的情节(注意:有些段落可合并为一个情节)
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每生概括一个情节。若不出,可用以下问题引导其熟悉情节(带讲段中重点词语、句式,但不要以词害段):
1、主人公生活的华阴县出产蟋蟀吗?——看来这真难为他了。
2、成名大概有多大年纪?——从“有子九岁”可推断。
3、可他还在读书?——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可见是个不得志的书生。作者
对这类人的生活疾苦是有深刻的了解的。(阅读“知识链接”一)
明确:情节 结构
征促织 序幕
觅促织 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