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新闻周刊人物素材(5份)
- 资源简介:
新闻周刊人物素材
新闻周刊人物20190202.docx
新闻周刊人物素材20190112.docx
新闻周刊人物素材20190119.docx
新闻周刊人物素材20190126.docx
新闻周刊人物素材20190216.docx
新闻周刊人物20190202
春运的正与反
“反向春运”的正向意义值得挖掘
“反向春运”让人们对于过年的方式有了新的定义,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下人们春节出行的新风尚,不仅是有意避开“民工潮”“学生潮”的灵活变通,也是当下人们对于过年习俗的一种新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预示着岁月更迭,辞旧迎新。春节团聚的习俗在中国的家庭中传承了上千年,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即道出了中国人对于春节回家的重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走向了大城市。很多人一年之中,也只有春节才能回家与父母亲人团聚,一家人共享这新春的喜乐。因而,“春运”甚至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国交通运输的一大代名词。
所谓的“春运”即是人们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乡村流动、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地流动的过程。感受过“春运”的人们都对此深有体会,这一时期不仅各种票价纷纷上涨,并且一票难求。很多人不得不提前许久就开始“抢票”,有些人为了回家甚至不惜花高价找“黄牛”买票。而“春运”期间各个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场所也是挤满了等待回家过年的人,那大包小包、人山人海的情景,非常让人难忘。
“春运”年年如是,离家的人们也年年都要踏上“春运”的列车来回折腾。而这样的折腾也让很多人疲惫不堪。在这个短暂的春节假日里,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往往占了一半,真正能够与家人共享的时光就更加短暂。过年的阖家欢乐固然是年味儿的象征,然而这样的方式或许也有了新的改变。
“反向春运”即是这样的一种新变化。所谓“反向春运”,就是年轻人把老家父母和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节后再送回老家。这样一来,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人们尽可不必回家过年,而是把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接到自己身边过年,既省去了自己过年期间的来回折腾, 也可以不用去挤“春运”的大潮,还可以买到更便宜的票。因而,在年年的“春运”过程中被搞得筋疲力尽的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了“反向春运”。
根据携程等订票网站的数据统计,今年“反向春运”现象凸显,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青岛、宁波、厦门是十大热门目的地。而选择“反向春运”的人群大幅增加,这也标志着春节去大城市团圆成为了中国人过年的新风尚。
不回家过年是否就没有过年的味道呢?其实,一种习俗的诞生必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在农耕时代,人们很少踏足远方,因而一个大家族在一起过年就成了“必须”要做的事情。于是就产生了拜年的传统。
但是,这种现象却只适用于民间。古代的官员们尤其是京官,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可能有机会回到家乡去过年,他们也往往是将家中老小接到京中或是自己任职的地方过年。而压岁钱的来历即是宋神宗时期,副宰相王韶的儿子在过年期间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因此,并不是非要回家过年才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也并不是要更多人一起过年才能体现出年节的味道。每一个地方都有其过年的特色,每一个地方也都有各种各样的过年方式。只要是一家人能够在一起辞旧迎新,共享这年节里和和美美的喜乐时光,在哪里过年其实都是一样的快乐与美满。
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春节出国游的热潮,而如今人们选择“反向春运”也不过是继出国游之后的另一种过年方式。节日本应是让人们享受生活的美好,欢度休闲的时光,然而,“春运”的折腾却搞得人们愈加疲惫,若是如此下去,春节这个传统的意义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应有的色彩,反而给在外拼搏的人们增加了新的压力。
“反向春运”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下人们春节出行的新风尚,不仅是有意避开“民工潮”“学生潮”的灵活变通,也正是当下人们对于过年习俗的一种新发展。它让人们对于过年的方式有了新的定义,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春运压力,不失为对“一票难求”和“黄牛倒票”的破题之策。
因而,“反向”并非没有其积极的意义,只要是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美好,那么它的“正向”价值就是值得人们去探索的方向。(作者傅斯鸿系知名历史写作者、时事评论员)
王某杨:不文明的代价
1月20日,网友爆料称一女子在北京地铁吃糕点,乱扔残渣且不听劝阻。网友指认这名女子为网络上有名的“凤爪女”,曾在上海地铁扔鸡爪骨头、吃麻辣烫。30日北京公交警方通报称,“凤爪女”王某扬已于
……
新闻周刊人物素材20190119
于敏:一生献宏谋(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
“两弹一星”功勋于敏
绝密的名字
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于敏荣获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他曾经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30年,其事迹一直鲜见于报端。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1949年于敏在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本科毕业,随后考取研究生,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很快,于敏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与杨立明教授合著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
1961年,35岁的于敏在原子核理论领域的研究渐入佳境,正处在重大成果突破的关键时刻。但1月12日,于敏被叫到了所长钱三强的办公室。钱三强直截了当地对他说:“为了加快氢弹的突破,经研究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祖国的召唤,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放弃已经做出出色成绩的科研方向,转到氢弹研究,他的人生也彻底改变了轨道。从此,于敏消失于公众的视野。他的夫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20多年后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足以自慰。”于敏说。
艰苦卓绝的工作
可以说,世界上真正掌握氢弹核心技术的,只有美国和中国!然而那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研制出来的,又有几人知道。
先说国际上,从新中国建国起,西方列强一直封锁中国,连买卖都没得做,就不用说先进技术进口了。雪上加霜的是,研制氢弹时
……
新闻周刊人物素材20190216
翟天临:不知知网
2019年2月19日下午,北京电影学院再次通报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等问题的调查情况。
北京电影学院决定撤销翟天临的博士学位,其导师陈浥也被取消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两人对此均表示接受。其他相关问题的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
说明中指出,翟天临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一篇文章关键表述使用了其他专家的观点,但未做引用注释说明,存在较为突出的学术不规范、不严谨现象,存在学术不端情况。导师陈浥未能认真履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
北京电影学院:相关部门已启动调查
14日,针对“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等问题,北京电影学院通过官方微博表示,学校相关部门已启动调查,相关问题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14日,翟天临本人也在个人微博发布致歉信,表示愿意配合学院的一切调查,将接受北京电影学院作出的一切决定;同时申请退出北京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相关工作。这位刚刚在春晚登台的“打假警察”,如今却在 “学术打假”中倒下。通过网友和媒体的曝光,不仅其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一篇学术性质文章,甚至连硕士毕业论文都涉嫌抄袭。
教育部: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15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翟天临被指学术不端事件引发的舆情,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对这件事高度重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贯的鲜明态度是零容忍,发现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北京大学:确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16日,北京大学官微公布“关于招募翟天临为博士后的调查说明”,称确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对其作出退站处理。
19日,北京电影学院公布了对翟天临的调查结果:撤销2018届博士研究生翟天临博士学位,取消陈浥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不从事专业研究 没必要读博士、做博后
一组数字可以说明博士的稀缺性:我国每年培养的高校本、专科生700万至800万人左右,研究生50万人左右,博士生只有五六万人。南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