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30个字。
让美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竞相开放
———谈新课标下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渗透美育
威海十三中 刘小琳
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在传授语文学科的知识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把一些呆板的、无法言表的内容予以跨时空地形象再现,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图文并茂,声像毕备,形象生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新的试验教材选入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不同的美学范畴。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等等。从内容上看,有的展示了宏伟广阔的社会之美;有的揭示了自然奥秘的精妙之美;有的塑造了生动形象的人物之美;有的抒发了激动彭湃的感情之美。从美的形态上看,既有朴素美,又有重彩美;既有悲剧美,又有喜剧美;既有婉约温馨的阴柔美,又有雄伟豪壮的阳刚美等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审美情境,进行审美教育呢?就此,我谈谈我的几点浅薄之见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什么叫“审美感知力”?是指审美器官(眼睛、耳朵)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这是审美活动的基础,也是产生美感的基础。库勒指出:“感知力的培养是时代最迫切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我们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作者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载体,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听、看感受到这种生活的美。这种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教育的基本能力,也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