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90个字。
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语文组·潘美华
绿色导学
——调整“个性化阅读心理行为偏差”的尝试
[内容摘要]从课内外阅读两个角度审视个性化阅读心理行为偏差,以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关注文本的个性、关注语言的迁移和应用为导学依据,课前指导走进文本、课堂引导感悟文本、课外辅导拓展文本,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个性化阅读心理行为偏差。
[主要词语]个性化阅读教与学的心理行为偏差 绿色导学 个性化与文本的契合
阅读是人类最持久的行为,以新课标为导向:“7-9年级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拓展自己的视野,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学生与阅读文本的接触,不是没有知识储备的直面碰撞,而是在调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体验、感悟、理解文本的过程,是学生已有知识与文本知识的契合、再创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的过程。故而新课标言:“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个性化的阅读。”
从《羚羊木雕》多角度品评人物处事方式,到《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多角度讨论文章的主题;从《紫藤萝瀑布》多角度赏析描写句到《风筝》多角度探讨作者的用意……多角度个性化阅读已深入课堂。
但探寻课内外个性化阅读的教与学,却发现有些现象不容乐观,其心理行为偏差为:
从课内阅读角度看——
一是学生课前走进课文时往往重视手头资料的查检运用或者只停留在生字词的抄写注音释义上,而轻视文本的阅读与体会。
新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欲很旺盛。为了使课内的表述能赢得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瞩目,有些学生就会走捷径——他们会购买诸如《课课通》、《教参》、《名家导学》等参考资料,在课文旁作上各种批注(而这些甚至都是生吞活剥并未完全化为己有的)。如此谈不上学生和文本的耦合、和作者的对话,如何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又缘何质疑而有自己创新的见解?此外,即使是不借助资料的学生也只是把抄生词当作课文预习、很少会主动地利用课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