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50字)
语文教师应以现代眼光来处理教材
渭南市下吉中学 王满仓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现代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未来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八个价值目标》,许序修)。而培养学生的现代化素质,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奉献精神等方面的素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以现代化面目出现于学生中间,而以现代化眼光来看待和处理语文教材则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我们很难设想,一位教法陈旧、对教材处理囿于传统、了无新意的教师能够胜任培养学生现代化素质的任务。因此,广大语文教师都应时时刻刻以现代化眼光看待和处理语文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现代化观念,培养现代化素质。
怎样以现代化眼光来处理教材呢?
笔者在教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诗经〉两首》时,采取了“打破文体界限,沟通古今作品”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感到耳目一新,学有所得。《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尤其是其中来自各地的民歌(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和思想感情,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如何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讲授,使学生深刻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和艺术价值,就成了授课的难点和重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不满足于教参的繁琐分析,而是深入钻研教材,反复朗诵、体味、咀嚼,终于悟出了一个新颖而富于现代观念的阅读理解方法,又鉴于学生学习时,易犯浅尝辄止、懒于钻研、处理问题简单化的毛病,我在抓重点字、词、句的疏通理解的基础上,把《伐檀》一章的学习与现代微型小说相沟通,从而化难为易,化结构上的单调为内容上的丰富,使学生在领会该章的结构特点和诗意的过程中,获得了较为强烈的审美感受。
我首先让学生理解诗句,反复朗诵,抓该章的结构特点,并进而体会奴隶们内心愤恨不平的思想感情。学生很快便发现该章结构上“重章叠句”的特点,但他们总觉这样的诗歌似乎“太简单”,不能深刻领会这一结构特点的艺术效果——通过反复吟唱强化了奴隶们愤恨不平的思想感情。于是,我在小结时重点引导学生体味《伐檀》的结构特点与现代微型小说有哪些相似之处。问题一出,学生的眼中便露出惊喜地神色。我逐章引导,步步启发——
第一章“河水清且涟漪”,姑且理解为:清晨(时间),微风吹拂,河水泛起一层层微波。。这时候“坎坎伐檀”劳累了整整一个早晨的奴隶们(人物)“置之河之干”(地点),准备休息。他们伸起腰来,抬起头来,迎着微风。这时候,他们看到了平日无暇顾及的河边美景,自由飞翔的鸟雀(景物描写),于是不由得触景生情,想到了自身的处境,心里愤愤不平。忽然一位调皮鬼(貌似调皮而实为非常清醒地奴隶,与《龙须沟》中的程疯子相似。这奴隶是奴隶们的代言人,可当成小说的主人公)在众人中穿梭往来,且口中念念有词,他唱道:“那些大人先生啊,为什么不种不收,仓中却堆满稻谷?为什么不去打猎,猎物却挂满庭院?噢——我明白了,原来呀,那些大人先生并不白吃饭。”刚刚唱完,人群中便爆发出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