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2019届高三实战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1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5/16 7:59:4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0020字。

  甘肃省兰州市2019届高三实战模拟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诗便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诗的传播呈现一时的一致性,诗与乐、舞在从典礼祭祀到宴飨礼仪的广泛场合中承担着告慰先祖、合乐亲亲的实际作用。在礼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乐舞,诗在其中承载的内容意义并不彰显。与其它方式相比,仪式的特殊性在于它能够原原本本地把曾经有过的秩序加以再现。在祭祀仪式中以诗乐舞的形式叙述和再现祖辈的丰功伟业,通过重复某些《颂》或《雅》诗篇目一方面实现宗族的认同,另一方面也明确了一种既定的等级制度。这种借助仪式来传承宗法观念与文德武功思想的形式,使得周民族获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种集体认同。正是这种集体认同,使得周人在取代殷商政权及其后很长一段统治时间内能够持续保持民族的自信心与凝聚力。
  到春秋时期,乐舞制度发生了新的变化。诗与乐舞逐渐分离,并最终促使仪式一致性的解体。与仪式的逐渐解体同时发生的是仪式背后所体现的周礼的陌生化。僭礼、违礼这种“礼崩乐坏”现象普遍发生,这就可能带来文化一致性的消解。在周代礼乐制度的变革中,诗开始承担起独立的价值。与之前仪式中歌诗不同,春秋时人用诗,对诗文本意义给予了更大的重视,在赋诗、引诗中需要直接依托的便是诗的文本意义。但当时,对诗的权成性解读尚未产生,其文本一致性尚未出现,这就容易使诗所承载的宗法思想与文德观念出现传承上的断裂现象。恰恰是春秋赋诗中遵循的相关原则,暂时承担了文化传承的责任。
  “赋诗断章” 是春秋赋诗最突出特点,用诗者只选择适用自己的章节进行某种意义的传达。与“赋诗断章” 这一方法密切相关的是春秋赋诗的目的,即“赋诗言志”。用诗者借助诗表达自己的态度。通过分析春秋用诗的事例可以发现,这一时期赋诗所言的“志” 并非赋诗者个人的情感,而多是其所属的集团或国家的群体态度与心声。从实际来看,与仪式化用诗的内容相似,仍然不出西周礼乐所讲究的宗法观念与文德武功思想。另外,伴随着赋诗出现了大量解诗、评诗现象。这些解诗、评诗者多是具有丰厚素养的诗礼名家,他们的解诗、评诗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诗的文本意义进行限定,在避免诗文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的同时,也对维护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一致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个时期没有有效的传播机制将这些解诗、评诗话语传播开来,或传承下去。诗所承载的礼乐文化的一致性传播尚需经典阐释与经典传播机制的出现。而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则肩负起了诗文本意义传承的责任,不断尝试对其进行经典化阐释,并以学派的机制承担起传承周代礼制背后的宗族观念与文德思想的担子,为构建诗文本的一致性而不懈努力。直至诗的经典化阐释出现,诗上升为《诗经》,诗才具有了文本一致性,才能独立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沉重责任。
  (摘编自刘彦青、张新科《仪式向文本的过渡——春秋赋诗的诗学传播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乐舞仪式中的歌诗,只关注诗乐舞三位一体所传达的意义,并不关注诗本身的意义。
  B. 诗的传播经历了从重仪式到重文本的过程,伴随其间的是有关文化一致性传承的问题。
  C. 用诗者只选择适用自己的章节进行意义传达,直接造成了诗文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
  D. 解诗、评诗在保障文化一致性传承中的作用,比不上遵循“赋诗言志”原则的用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集体认同对文化传承的作用为前提,论证春秋赋诗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局限。
  B. 文章用对比论证方法,以突出西周仪式中歌诗与春秋赋诗两种诗学传播形式的差异。
  C. 分析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为论述周代礼乐制度与文化一致性的关系提供例证。
  D. 文章从诗的仪式意义和文本意义两方面入手,分析诗的传播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内容因与乐舞结合得到稳固,使得诗背后的宗法观念与文德思想获得集体认同。
  B. “赋诗断章”“赋诗言志”的用诗原则,避免了春秋时文化一致性被消解现象发生。
  C. 春秋时期人们在不同场合引诗,赋诗的现象表明,诗的仪式一致性已经彻底解体。
  D. 春秋文本化用诗过程中对诗 权威性诠释,产生了诗由文学发展到经学的必然结果。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A项,“并不关注诗本身的意义”错误,根据原文“与之前仪式中歌诗不同,春秋时人用诗,对诗文本意义给予了更大的重视”,意味着之前“没有更重视”,并不是“不关注”;C项,“直接造成了诗文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错误,原文“他们的解诗、评诗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诗的文本意义进行限定,在避免诗文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D项,“在保障文化一致性传承中的作用,比不上遵循‘赋诗言志’原则的用诗”错误,原文“这些解诗、评诗者……也对维护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一致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B项,“突出西周仪式中歌诗与春秋赋诗两种诗学传播形式的差异”错误,目的是突出二者在“承载的文化一致性”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C项,“在不同场合引诗,赋诗的现象表明,诗的仪式一致性已经彻底解体”错误,原文“诗与乐舞逐渐分离,并最终促使仪式一致性的解体”,“在不同场合引诗,赋诗的现象”是“诗与乐舞”的表现,不是“诗的仪式一致性已经彻底解体”的表现。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生产力。现代文化强国战略的基础是文化经济,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经济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 文化化的当代表征。文化产业在文化制造、文化批发和零售、文化服务三大产业类型中,又细分了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装备生产等多个小类,行业跨度大,包容性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高附加值、高渗透性等特点,易于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发展并促进新业态,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忽视的力量。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利于结构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有利于调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