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被刺》的教学反思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粤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三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4/14 12:07:25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600字。
于细微处求实效
 ——关于《甘地被刺》的教学反思
                         潘志伟
9月17日我在高二(6)班上了一节组内自评课,课题是《甘地被刺》,教学时间为40分钟。《甘地被刺》是一则消息,报道了甘地被刺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从内容上看,文章似乎并无艰深难懂之处,可供学生咀嚼的“教学空白”也仿佛寥寥无几。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内充分发掘《甘地被刺》的文本价值,我的做法是从教学细节入手追求实效性。
以激情导入为兴奋点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不太重视导入语的设计,他们习惯于直接进入正题。这样做的确省时省力,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我在讲读《甘地被刺》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话作为导入语:历史的发展往往会伴随着流血牺牲,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法,而两度罢相;谭嗣同为了百日维新,而杀身成仁;小平同志为了坚持真理,而三起三落;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农奴制,而暗箭难防;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先驱甘地为了民族独立,而惨遭毒手。今天让我们走近甘地,了解一下这位“圣雄”被刺的真相。这段导入语用排比的手法将历史上几位伟人的相似经历联系起来,既暗示了甘地的历史贡献,又以排山倒海的气势给学生以振聋发聩之感。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很快便转移到文本上来。
以解读标题为切入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事件的标题往往会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甘地被刺本身就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学生在第一眼接触这个标题时肯定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第一眼接触这个标题时头脑会闪现出什么样的疑问?学生马上像炸开了锅,有的关注凶手是谁,有的关注被刺原因,有的关注被刺时间,有的关注被刺地点,有的关注被刺经过,还有的关注被刺时的遗言和被刺后的社会反应。我将这些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因势利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因此他们在阅读文本时比平日认真了许多,积极了许多。这样不仅刺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可谓一箭双雕。
   以词语落实为“双基”点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上公开课,很多老师都不太重视词语教学。他们认为词语教学一来浪费时间,费力不讨好;二来扫除语言障碍似乎显得太小儿科。其实我们分析一下学生语文基础的现状便会发现语音字形一直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解决这一问题我想除了单纯依靠学生的课外积累之外,课内积累也不容忽视,因为考试中涉及到的词语大都出自课文。细读《甘地被刺》一文便会发现文中很多词语在高考试题中均有所体现,比如易混同音词“悲痛”与“悲恸”、“爆发”与“暴发”、“流传”与“留传”,成语有“顶礼膜拜”、“忧心忡忡”、“摩肩接踵”等,多音字有“一刹那”的“刹”字,易书写错误的字有“噩耗”的“噩”字。如果我们每一篇课文都能像这样去落实词语,那么三年下来学生字词积累的数量应该是相当可观的,进入高三系统复习时也不必耗费大量时间“另起炉灶”。
以板书设计为突破点
好的板书不仅条理清晰,便于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文章内容,而且具有启发性,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重难点。《甘地被刺》一文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新闻的常见结构,把握新闻的“六要素”,难点是理解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