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时,约10550字。
第十课 故都的秋(教师)
湖南常德市一中 邓传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笔下的秋色秋味。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把握文章结构,联系文章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
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年),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创作。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于1933年4月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为了排除苦闷和寂寞,他到处游山赏水,并写了许多游记,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入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散文。
3、新文学运动中的两个重要的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茅盾)、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等12人。文学研究会在理论上提出“为人生”的主张,在创作方法上提倡“写实主义”,并在创作上作了很有成功的实践,促进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创造社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于1921年夏成立于上海。创造社前期主要倾向浪漫主义,提倡“表现自我”、“解放个性”。这种主张,在“五四”运动高潮时期,反映了广大青年冲决封建堤防的强烈要求,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925年后,创造社主要成员如郭沫若、成仿吾等在严酷的现实教育下,世界观有了重大转变,积极提倡“革命文学”。
二、知识扫描
1、容易读错的字
平仄(zè) 点缀(zhuì) 颓废(tuí)
萧索(xiāo) 鲈鱼(lú) 廿四桥(niàn)
混沌(hùn dùn)歧韵(qí) 潭柘寺(zhè)
厦门(xià) 椽子(chuán) 凋(diāo)
喇叭(lǎ ba)落蕊(ruǐ) 细腻(nì)
普陀(pǔ tuó) 房檩(lǐng) 譬如(pì)
2、多音字
jiā 夹板 干 gān干支 混 hún 混蛋
夹 jiá 夹袄 gàn干练 hùn 混沌
gā 夹肢窝
3、字形辨析
衬 陪衬 椽 椽子 嘶 嘶叫 喇 喇叭
忖 思忖 缘 缘故 厮 厮打 嗽 咳嗽
4、近义词辨析
领略——领悟 “领略”是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如“领略江南风味”。“领悟”是领会,理解,体悟。如“认真领悟领导的讲话”。
清闲——落寞 “清闲”是清静闲暇的意思。如“他不愿意过清闲的生活”。“落寞”的意思是寂寞,冷落。如“诗人的内心充满了落寞与孤独”。
严厉——严格 “严厉”的意思是严肃而厉害,形容程度的深重。“严格”是说在遵守制度或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如“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萧索 萧条 萧瑟 萧疏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如:萧索的晚秋景象。
萧条:①寂寞冷落,毫无生气。如:荒山老林,景象十分萧条。②经济衰败。如:经济萧条。
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如:秋风萧瑟。②形容冷落;凄凉。如:门前萧瑟。
萧疏:①萧条荒凉,是书面语。如:满目疮痍,万户萧疏。②稀疏;疏疏落落。如:白发萧疏。
5、名句背诵
[悲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三国魏·曹操《观沧海》)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