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620字)
[学习目标导航]
1、知识目标:①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②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③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①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②学习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背景知识互动]
一、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是诗人被贬江州的第二年写的一首抒情气氛很浓的叙事诗。
二、作家作品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他因多次上书要求革出弊政,政治上一再受到排挤。他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因此,他的诗文也有较多的反映。他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风格平易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著有《白氏长庆集》。有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另有《卖炭翁》(七古)、《钱塘湖春行》(七律)。
[教材优化全析]
一、内容详解
二、技巧鉴赏
1、善于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 “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此外,还有“嘈嘈”“切切”等象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此外,还注意写音乐的效果。如第二段最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2、结构严谨。
诗人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秋江月夜送客图。在这幅图画里,气氛、基调、色彩全部确定,给人萧瑟凄清的感受。这正是那个时代社会的写照。然后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全文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诗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条线索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歌女的遭遇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明线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是从事物的本质上揭示主题。也可以说一反映民间的变化,一反映朝政动乱的变化,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使结构在严谨中见错落。而最后诗人又巧妙地找到了这两者汇合的焦点。从具体内容来看两者并不相同,但透过这层表面现象,诗人紧紧抓住时代的特点,找到了两者貌异神合的聚焦点。
三、体裁知识
新乐府运动
中国唐代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初唐乐府诗,多袭用乐府旧题,但已有少数另立新题。这类新题乐府,至杜甫而大有发展,“即事名篇,无所依傍”。元结、韦应物、戴叔伦、顾况等也都有新题乐府之作。他们可说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走向衰落。至贞元、元和年间,社会危机进一步暴露,一些有识之士对现实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希望革除弊端,中兴王朝。反映在文坛上,便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