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810字。
促织
教学目标
1. 了解蒲松龄及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学习鉴赏古代短篇文言小说,能读懂原文,把握情节、人物,领会主旨,赏析技巧。
3.从课文学习中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4.认识封建社会中皇帝荒淫无度、官贪吏虐、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增强对历史的认识能力与批判精神。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小说发展到清代,不仅仅是产生了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作长篇小说—《红楼梦》;自唐传奇、宋元明话本以来的短篇小说也有了集大成之作,这就是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本书和它的作者,1再学习一篇里面的精彩短篇小说。
二、简介作者作品。
作者蒲松龄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 2、3、4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
5为什么叫《聊斋志异》?6、7、8“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 比如《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至于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9、10、11、12。郭沫若先生写过一副对联:13画人画鬼(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我们初中时读过一篇《狼》,但它并不是作者的代表作。现在要研读的《促织》,才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4、15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扬露当时的黑暗现实。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特别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记》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自己这一创作意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很罕见的。《聊斋志异》起初以抄本流传,乾隆年间正式付刻时,刻印者为了避免文字狱之祸,特意删去“异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几句话,就可见它明显地触犯了“时忌”。至于艺术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斋志异》中一些名篇的特色,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迭伏,运笔跌宕多姿。这些都是我们研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分析的。
三.解题
刚才的两幅画面中,大家听见了一种我们很熟悉的昆虫的叫声,知道是什么吗?16对。俗名蛐蛐,我们土话叫照鸡儿,学名叫蟋蟀,也叫促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