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一中2019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1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11/29 15:00:1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6 总计: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1920字。

  武威一中2019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和”在我国美学体系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它是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美的最基本的认识。
  ②“中和”这一美学范畴形成于先秦时代。它包括“和”与“中”两个方面。以“和”为美的思想早在孔子之前就出现了。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就有过“和五味以调口”和”和六律以聪耳”的说法,他还指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等等。这都是强调美只能存在于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之中,这种多样性的统一就叫做“和”,因此“和”就是美。稍后于史伯的晏婴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他不仅认为美在于多样性的统一,而且特别强调这种统一往往是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音的“清浊、大小、短长、疾徐”等对立因素互相调和统一的结果。
  ③当时的人们认为整个宇宙就是由阴阳的对立统一所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不仅自然是和谐有序的,而且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也是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的“和”,也是最高的美。
  ④“中”的观念的形成同孔子的“中庸”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中庸”思想的实质是要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应当保持调和,矛盾的双方都有所节制,以避免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统一体的破坏。孔子还提出“过犹不及”,反对矛盾的任意一方为突出自己而压倒另一方,主张每一方都在自身所应有的限度内适当发展,这样就没有“过”或“不及”的毛病,这就叫作“中庸”。“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
  ⑤对于孔子来说,美也是离不开这个原则的,违背了“中庸”,就不能有美。孔子对于美的看法是任何一方都不要超过,而要适当配合,如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就不会有美。孔子之所以称道《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在于其情感的表现是适度的。这说明孔子主张以理节情,情理适中,既不抹杀情感,也不放纵情感。正是在孔子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后世所谓“怨而不怒” “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它既是中国艺术的一般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一般特征。
  ⑥本来,以和为美的思想,在西方也早已出现。但是,在我国由于这一思想同孔子的中庸思想相联系,就特别强调各种对立因素在量上的适度,强调各种对立因素的调和运中,这便形成了中国美学以“中和”为美的思想。它是我国美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范畴,影响了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美学和艺术的基本风貌,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选自李戎主编的《美学慨论》,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中”,是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美的最基本的认识。
  B. “中”形成于先秦时代,包括“和”与“中”两个方面的美学范畴。
  C. 多样统一的“和”与各方都不超过、互相配合的“中”,构成了美学原则“中和”。
  D. “中和”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美学和艺术的基本风貌,甚至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
  2. 下列关于“中”“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的“和”,也是最高的美。
  B. 美学原则“中”强调的是平衡调和,各要素要在自身所应有的限度内发展,不能压倒别的要素。
  C. “怨而不怒” “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是由孔子以理节情、情理适中的主张发展来的。
  D. “中和”是我国美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但“中”“和”观念的形成时间并不一致,“和”要早于"中"。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在介绍“中和”时,引述史伯、晏婴、孔子等的观点,有助于阐明“中”“和”的原则和特征。
  B. 文章第④段介绍中庸之道,是为了阐明它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儒家遵循的修身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因众多意象统一产生了动人之美,若只有一个意象就不具备和谐之美了。
  D. “和”与“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全面把握“中和”的内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12月20日,《2019年春运大数据预测报告》出炉。初步预测,今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总量将达到29.9亿人次,比上年春运增长0.6%。共中,铁路4.13亿人次,增长8.3%;民航7300万人次,增长12%;水运4300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道路客运受高铁通车里程持续增加等因素影响,县际以上班线客运量将继续呈下降趋势,但农村客运、定制客运将仍然保特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