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00字。
对话式作文评价之管见
评价历来被视为一种判断,不是事实判断就是价值判断,或者是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然而,在社会日益强调尊重主体、价值多元的今天,在人们日渐宽容的视野里,评价终于有可能成为一种对话,一种平等的真诚的充满建设性的对话,更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巴西的保罗﹒弗莱雷指出:“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而交往的前提就是情感的真挚、态度的谦虚和思维的批判。
一、揭示假对话的真实面目
但在新课程的推行已经全方位地深入开展起来的今天,语文教学中仍不乏假对话的存在,具体到作文评价领域,虽然学生作文的读者只有老师,但老师的评价又不见得能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文章曾被用心阅读过。老师往往只对学生的写作技巧略做评述,而忽略了对学生写作内容进行情感反应、思想交流。师生之间容易形成没有交锋、自说自话甚至强权独白的局面。我们来看这则“经典”作文评语:
“本文中心明确,语言流畅,结构完整,望更注重细节描写、前后照应……”
如果仔细分析这则评价,我们可以发现:交流双方表面上有来有往,但实际上却是各说自话,互不理睬。学生无论是在述说感受或是抒发感想,老师都一味强调写作技巧。双方只坚持自己的立场,而不试图去理解对方。
这类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万金油性质的评价,无疑是缺乏针对性的。从来的作文教学都强调真情实感,但试想学生的满腔热情如果每每遇见的都是公式化的漠然的反馈,小作者们又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一次,还会以同样的心态提笔吗?
二、促成真对话的有效手段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融合对话理念,使作文评价焕发出新的活力,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写作的有效手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些做法,试例举一二,以求教方家。
1.建立个人论坛。主题自定,请同学们在坛主的发言后自由跟帖,并定期选出精华贴展示。学生自建的论坛题材广泛、表述大胆。同学们选择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各抒己见,交流热烈。较为火暴的帖子有:《友谊分男女?》、《长发的命运》、《快乐着爸爸的快乐》、《分=命?》……
实践的结果也许一时很难用分数来证明,但课堂上学生兴奋的眼神、奋笔疾书的身影,坛主捧读自己的作品及跟帖时的专注,似乎让人感到了其中鲜活的生命力。
2.在课堂上分组交流习作。对学生的反馈意见做明确的界定:
(1)评定星级(1—5星)(2)最少提一个问题(3)用几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4)签名
第一个要求看似简单,其实在便于操作的表象后,是促使学生完成对文章进行概括的思维过程。而轻松简易的第一步练习,则降低了学生进入评价体系的门槛,能较大程度地激发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第二个要求看起来也不难。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有效反馈。其实无论学生提什么问题,除了有助于作者表述得更清晰、准确以外,都传达了这样一个暗示:“我已经很认真地看过了你的作文。”这一行为本身对作者就是莫大的鼓励,能让他感觉到他的写作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所以也是有必要写得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