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202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2310字。
202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问卷)
(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卡(答卷)两部分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指定位置上。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科别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答卷的密封区内)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的目的与诉求不同,方式与结果自然也不一样。有的阅读是为了消遣取乐,或者满足个人趣味,这样的阅读强调个体的兴会和悦纳,自由度大,个体差异也大。思辨性阅读则不同它是为了获取真知,或者为了解决问题,个人的好恶与体验都要退居其次,阅读的准确性、明斷性与合理性,则成了判断阅读效果的首要标准。这就要求读者的思维始终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分析与论证,审慎地权衡与判断文本是思辨性阅读的根基,尊重文本,知易行难。文本似迷宫,其意蕴与逻辑并不会直接呈 現在我们面前,而是隐藏在文本之中,等着读者去挖掘。迷宫里歧路纵横,浮云蔽日,走着走着,恐怕连自己都会走丢。干扰我们的因素很多,语言自身就是其中之一。语言是桥梁,是工具,这个道理人所共知;但语言又常常成为沟通与理解的障碍,成为横亘在我们与文本之间的一堵墙。
譬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王”,如果对他一无所知,对他的理解就会走向脸谱化就“完璧归赵”一节看,这个秦王看起来倒有点虚弱与怯懦,至少表面如此。你看,蔺相如在朝堂上斥责秦王倨傲轻慢,要求他举行一个隆重仪式来交换和氏璧。面对咄咄逼人的蔺相如秦王没有暴跳如雷,而是满口答应。等到秦王布置好了场面,蔺相如却派人把和氏璧遂回了赵国,还公然指责秦王祖宗八辈都是背信弃义之徒。设身处地站在秦王的角度想一想,他能不恼火吗?但秦王的反应也只是“与群臣相视而嘻”,不仅没杀蔺相如,还好生款待他,很多人由此断言秦王“外强中干”。其实,教科书对秦王的介绍也大多如此,但历史上的秦昭襄王并非此粗鄙与虚弱。秦昭襄王,19岁继位,在位56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之一。据历史记载,秦昭襄王“明而熟于计”,城府很深,有忧患意识。他起用范雎、白起等文臣武将,采用“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各个击破,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面对区区一个蔺相如,怎可能表现得如此不堪?显然,“外强中干”的判断难以立足。
思辨性阅读要克服思维的懒惰。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秦昭襄王,被我们简称“秦王”之后,这个语词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历史上,秦国暴政常常作为儒家仁政的对立面被表述秦王”也被抽象成为丑恶残暴的化身。显然,这个“知识”妨碍了我们对秦昭襄王的具体理解与评价。
语言总是通过我们自己来遮蔽我们的。思辨性阅读,必须穿过语言的雾霾,厘清文本的事实,理清文本的逻辑,这就需要实证与分析的功夫。实证与分析看起来是两个范畴,实际上是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事实的认定,必须借助逻辑分析的力量;而逻辑的思辨呢,又必须建立在事实的辨别之上。如果断定秦王是虚弱的,那么,秦国的大国地位怎么解释?秦昭襄王的雄才大略又体现在哪里?显然,事实的认定出现了逻样破绽。倘若秦王已经下了开战的决心,一个和氏壁岂能阻挡他的战争步伐?更何况蔺相如还诓骗了他,等于给了他名正言顺的杀伐口。秦王“明而熟于计”,恰恰就表现在这里:不管你蔺相如怎么刺激,我自方寸不乱。这哪里还是怯懦和虚弱呢?可見,实证与分析是思辨性阅读的基本功。
(摘编自余党绪《思辨性阅读: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相对于消遣性阅读,思辨性阅读的自由度小,要求读者的思维要更为理性。
B.文本虽然是理解的桥梁,却又是理解的障碍,可见把握文本的内容知易行难。
C.思辨性阅读要克服思维的懒惰,否则固有“知识”可能会影响理解和评价
D.作者认为,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秦王并不是“外强中干”,而是“明而熟于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阅读的目的与诉求说起,逐层分析,论证了文本在阅读中的重要性。
B.文章在第二段中多处运用了比喻,论证了“尊重文本,知易行难”这一观点。
C.文章结合秦昭襄王的相关史实,论证了我们对其外强中干的判断难以立足。
D.文章末段阐明了实证与分析的关系,并论证了二者是思辨性阅读的基本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辨性阅读要求不应有感性的兴会与悦纳,而应去分析论证,权衡判断。
B.思辨性阅读的根基是文本,但文本的意蕴与逻辑常常隐藏在文本之中。
C.对秦昭襄王的判断发生偏移,与我们思维懒惰、对他的理解脸谱化有关。
D.重视实证与分析,厘清文本的事实,理清文本的逻辑,才可能走向真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第一部较为完整的长故事片《桥》。该片以崭新的工人阶级形象及其内蕴的智慧和力量,为新中国的建立推出恰切的行动者与杰出的代言人。改革开放之初,影片《海外赤子》里的归国华侨,虽经磨难而矢志不移地献身新中国的建设。近年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较为普遍地出现在主流大片及各种类型的电影创作中。《中国合伙人》既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生动缩影,也是时代激流中生命个体的人生故事。《烈火英雄》更是塑造了普通消防战士的形象,呼唤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