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55字)
走出误区,让研究性学习更切实有效
桐乡市高级中学 周 敏
【摘要】目前,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已步入了几个误区,本文主要指出了四个方面的误区;同时,本文也论述了走出误区的具体措施,以期使研究性学习更切实有效。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误区 课题 教学活动
研究性学习作为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已越来越为广大教育者所关注,也越来越被各所“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己任”的学校所接受。然而,由于研究性学习与中国一贯的教育理念不太一致,所以人们在接受它的时候就容易因不能正确理解它而走入误区。为了让它更健康的发展,我们很有必要及时地总结反思,从而及时走出误区,让它更有效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主要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来谈谈如何正确开展研究性学习。
现今,开展研究性学习步入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独立的新课程,它没有和日常的教学活动融合。
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学校每周开排一节课作为研究性学习课,在这节课上,老师喝学生可以说是想破了脑袋确立课题,查找资料,最后撰写论文。但除此以外,平时上课时依然是满堂灌,依然和以前没什么两样。他们让研究性学习与日常教学中的传道解惑完全割裂开来,使研究性学习成了一种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的附加。这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严重违背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
二、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学术研究过程的模拟,研究课题脱离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
我仔细看了一些近年来媒介中所报道的各个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课题,的确是些难度很大的课题,社会针对性也很强,这固然是不错的。如《诗歌发展为何举步维艰?》、《鲁迅、茅盾比较》、《王朔作品研究》。但我也有点不解,处在奇思异想年龄段的青少年们,研究的课题真的应当如此社会化、成人化和功利化?对于学生,难道不应该有和他们的思维及知识水平相适应的研究课题?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难以正确定位,作用不能正确发挥
在现今的研究性学习中,看到较多的是教师或全盘包揽(从课题确立到查哪些资料到最后成文),简直是教师自己在搞科研,请几个人帮忙查资料帮忙做摘录而已;或可有可无,完全放羊式,只在学生最后写论文时对文章略作字句的修改,就充做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了,很少看到教师能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正确地发挥作用。
四、研究性论文简单拼凑,追求数量不求质量,对学生无益。
目前存在着为写论文而写论文的急功近利的倾向。为了显示学校研究性学习搞得好,为了凑足论文的数量,往往是由老师指定分配题目,让学生去做。学生则不管对此有没有兴趣,到图书馆找一些资料,到电脑上下载一些语段,然后加以拼凑,一篇几千字的论文就算完成了。这种做法无益于养成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也背道而驰。至于从观点到材料的大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