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70字。
灯下漫笔说课稿
田上梁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它是一篇非常有典型意义的杂文,鲁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深刻的思想当然来自深入的思考,但也离不开广博知识的支持和印证;广博丰富知识也必须有深邃的思想的观照,才能熠熠生辉。作为说理散文,“理”固然是灵魂,而“情”则是血脉,失血的灵魂总是令人生厌的而本文激情饱满,情理交融,语言有力。本课的成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深入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有着启发性的作用,训练培养学生读写技能。所以本文是“重点”篇目。
(二)学情分析 鲁迅作品独特的风格,给大多数高二学生的阅读理解留下了一道道障碍(思想的,思路的,语言的)所以这也是“难点”课文。通过学习理清思路让学生掌握情理结合的方法自然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通过鉴赏关键语句,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品味鲁迅杂文的“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能否顺利教读本文,关乎本单元教学的成败。
(三)知识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1) 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勤于思考,勇于批判的习惯。
(2) 抓住关键语句品味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
2 德育目标
(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品味鉴赏语言,理解其含义,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二、说教法 讨论课型。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讨论的问题一部分由教师拟定,这些问题务必围绕教学目标来设定;另一些问题由学生枯阅读后提出,——学生的问题可能是散乱的,但只要有思考价值,即应当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应当激励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有所质疑,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关键是思想要“动”起来,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
在讨论课中,教师是激励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工作者。教师应当使课堂讨论充实、活跃、有序而有趣。为了便于操作和训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讨论课拟 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不得应有专人负责。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可以用互相质疑,互相问难,互相交流。讨论重在过程,对某些开放性问题应当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课堂教学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弄清一些词语,把握思想核心,理清思路的几次飞跃。教师布置思考题目,学生研读课文,拟定问题。第二课时,组织课堂讨论。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学,教法的设计是为学法服务的,没有学法的指导,“自主学习”就无从谈起。故而学法的指导是重中之重。在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培养这样的习惯:快速通览全文,宏观把握,抓主旨,理思路;仔细品味揣摩,微观考量;发现问题,勇于思考;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句。
四、说教学程序 四步四级:初读总览――研究质疑――讨论探究――迁移训练
(一) 引入新课
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