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70字。
以情动人 吴建方
——新课程背景下为语文课堂添色
首先明确,我这里说的“情”不是指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某一命题场景,设计并完成作业。我这里说的“情”是指真情,可以说是真情教学,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更加明白新课程中的人文内涵。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陶冶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的课。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比例总是失衡,以往总是偏重于工具性,致使本应生动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教师的角色无非是一部传授知识的机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更加突出人文性。人文性就更加突出学生的情感,以往有一句话“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我觉得现应该改成“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情上好每一堂课”,教师用真情上好每一堂课,会使课堂增色,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得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得到学生的真心,才能让学生喜欢你,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事例:一个小学生说,他听老师读《丑小鸭》这篇课文的时候,眼泪禁不住直往外涌。丑小鸭的不幸遭遇让他留下了同情的泪,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白天鹅让他留下了激动的泪。我顿时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文学的力量。它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了悲悯与关怀,懂得了爱,懂得了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这是孩子们从形象中、从故事中感悟到的,丑小鸭并没有指指点点说什么。丑小鸭与前面提到的公鸡、乌鸦、孔雀相比,它身上更多的是一种人情味。孩子们从它身上获得的是真善美的启迪。这便是情的感染力。与此同时我在想那位老师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为之感动呢?
我一直坚信一句话: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在上了高一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这一模块后,我对教师用情上课,以情动人感触颇多,模块的第一篇课文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人怀着一颗渴望光明的心假想了三天的光明,三天她用三颗不同的心来看人类。文章内容虽是假想,但
情感是真实的,作为一名读者应该为之感动,学生应怀着一颗感动的心去读,教师更应怀着一颗感动的心去教。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呼唤学生的情感,学生如能为之感动则更能明白作者的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眼睛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失去它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生命呢,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生命。如果教师教这篇课文时只是注重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而忽视情感上的真情教育,那么学生对于文章主题根本不能理解,也不懂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反而觉得主题显得夸大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