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九年级四月诚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试卷 / 中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4/14 9:56:5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0小题,约8890字。

  武汉市洪山区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九年级四月诚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共9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人格就像人身上的“暗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却有不可 的力量,譬如磁力之于磁体,是一呼百应的号召力、 的吸引力、 的感染力。
  A.忽视    潜移默化    凝心聚力              B.轻视    潜移默化    凝心聚力
  C.忽视    凝心聚力    潜移默化              D.轻视    凝心聚力    潜移默化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生命线”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作用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
  B.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C.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高融合性、高带动性等优势,是创建宜居“智慧新城”的有力推手。
  D.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激励着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让我们心相连、情相拥、爱相通,不胆怯、不退缩、肩并肩、手挽手,筑起抗疫的钢铁长城,一起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战胜疫情这个魔鬼。
  B.在人类的精神调节系统里,人们追求的不是吃、穿、住,而是信息、知识、思想、艺术等。这些精神财富的最主要载体就是图书。
  C.我们可以把图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性,为了眼前实用;另一类是积累型,为了长远和根本性的提高。
  D.马克思爱读书。他本来是在参加社会生产和具体的工人运动,但觉得许多事情弄不明白,就宣布要退出具体事务,回到书房。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李铎
  ①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建立在直觉论上的,在《人间词话》中,他进一步把直觉论运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
  ②当代学术界也有许多文章论述到这一对范畴,然而看法却很不一致,褒贬不一。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不隔”持肯定态度,对王国维的“隔”论持否定态度,甚至主张对“隔”都须具体分析。朱光潜从诗的“隐与显”的相对性出发,批判了王国维对“隔”的贬斥态度。在这一点上叶嘉莹先生已对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支持“隔”与“不隔”的分界和批评标准,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前面,使‘语语都在目前’”。
  ③诗词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美,人必须通过直觉才可以把握,对于艺术美也同样如此。诗人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便是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诗歌创作也就是对美的摹写,如果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他的作品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就不存在境界。另外一种情况,即诗人对自然之美已深切地感受到了,然而他在创作时却“文不逮意”,用词不当,因而其作品到读者那里,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这两种情况在以直觉论为前提理论系统中都被称作”隔”。
  ④什么是“不隔”呢?王国维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只有“语语都在目前”,人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如果不在“目前”,就得用“目”去搜索,经过“目”的搜索,这“语语”才进入了人的意识,这是一个渐近过程,在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因此,不是“须臾之物”,也就与“境界”无缘了,也就“隔”了,“语语都在目前”的意义在于,通过语言所组成画面不需要更多理性分析,这“语语”形成的画面是人的直觉对象,从语言到意象到美的过程是瞬时的,只有如此,诗才在“不隔”。
  ⑤诗的创作,首先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诗人须得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这样,通过直觉他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本质,王国维评周邦彦的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云“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评稼轩词:“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说“词人想像,直悟月轮绕地之事,与科学上密合,可谓神悟”。
  ⑥其次,诗的创作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也就是他能否使文辞达意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替代,“宜其为《提要》所讥也”。这原因是:“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这说明诗人直觉感受能力是一个方面,表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代字能够影响读者的直觉感受,代字代的是什么,这就使直觉渗入杂念,因此,诗 也就“隔”了。
  (本文有删改)
  4.阅读①-②段,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当代学术界对王国维先生提出“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褒贬不一。
  B.朱光潜先生既肯定王国维的“不隔”,又否定王国维的“隔” 。
  C.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
  D.李泽厚先生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使“语语都在目前”。
  5.阅读③-④段,下列对文中“隔”与“不隔”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他的作品就会“隔”。
  B.诗人对在创作时“文不逮意”,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就会“隔”。
  C.读者用“目”去搜索,使“语语”进入意识,透过语言渐近美的“境界”,即为“不隔”。
  D.读者的直觉能感知诗的画面,不需要做更多的理性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