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2020年高考语文二诊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20840字。
新疆乌鲁木齐市2020年高考语文二诊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传统人口红利理论通常从物质资本供给的角度解释第一次人口红利源泉,强调人口抚养比下降带来储蓄率提高,因而有利于经济增长。相应地,这种理论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从而人口抚养比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则可以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一个条件是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即人们对老龄社会的来临作出积极反应,为自身养老增加储蓄。第二个条件是建立能够激励养老储蓄的机制,这就要求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同时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是积累型而不是现收现付型。一旦为养老进行储蓄的动机得到激发,储蓄率得以持续提高,就能够保障经济増长所必需的资本供给,从而创造出第二次人口红利。这种观点虽有道理,但并不全面。
我国经历过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转变时期,其间也得益于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长最快的1980-2010年期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8%,非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02%.这种人口变化特征,不仅保证了劳动力的充分供给,而且由于新成长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实现了人力资本的不断提升。低抚养比提高了储蓄率,劳动力无服供给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则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这些因素,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从我国经验可以看出,传统人口红利理论至少有两个缺陷。第一,传统人口红利理论只强调抚养比这个单一变量。事实上,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变量几乎都与人口因素有关,由此形成的更高潜在增长率就是人口红利。第二,除了传统人口红利理论关注的与人口因素相关的高储蓄率,与人口因素相关的高投资回报率更为重要。我国获得第一次人口红利的经验表明,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不仅在于较高的储蓄率即资本供给,还在于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总体而言,第一次人口红利往往属于一种后发优势,其有利于经济增长只是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征。一旦发展水平提升和人口发展阶段变化,经济增长就不能再仅依靠那些与不可逆的人口过程相关的资源,如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而越来越需要依靠那些可塑造、可培育的资源。经济发展理论和经验表明,这种新增长资源中最重要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而这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一种配置效率,即生产要素在投入数量既定条件下优化配置带来的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自然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提升。体现在劳动者技能和企业家能力中的人力资本,虽然可以依靠“干中学”得到改进,但从根本上讲则要靠教育发展获得整体提高。而且,各阶段和各类教育打下的人力资本基础,也决定了“千中学”的效果。因此,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不仅要提高储蓄率,而且要提高人力资本以促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而提高人力资本,归根结底要靠教育。
教育阶段从低到高具有社会回报率递减的特点。学前教育在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个人发展、社会进步、人力资源开发和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长远意义。鉴于我国已经把小学和初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因而有必要重点发展学前教育,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功能,而且能够从财务和时间上为家庭解除后顾之忧,使出生孩子的数量在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接近家庭的生育意愿。
(摘编自蔡昉《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人口红利理论认为面对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如条件具备仍可获得人口红利。
B.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所提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C.高储蓄率、高全要素生产率、高投资回报率是我国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的保障。
D.重点发展学前教育,能够解决贫困代际传递和家庭在财务、时间上面临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传统人口红利理论的不足为立论前提,论述了怎样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
B.第二段用先总后分的结构,肯定了诸多因素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促进作用。
C.第三段将高储蓄率与高投资回报率这二者的重要性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论证。
D.第五段承上启下,先侧重谈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再引出对“教育”的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既要保证劳动力的充分供给,又要提升劳动者的“质”。
B.特定发展阶段带来的人口红利和新时代的低抚养比,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C.如果没有可塑造、可培育的新增长资源,我国可能很难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D.教育阶段从低到高,社会回报率却随之递减所以当下应重点发展学前教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抗击疫情,法治是增强“免疫力”、提高“战斗力”的一剂良方。要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处罚程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为推进防控工作筑牢法制基础。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要加大对危害情防控行为的执法力度,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