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三课时,约18000字。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自贡一中语文组雷国锋
邮箱:zgyzywzlgf@yahoo.com.cn
学习重点:
重点讲授3、7、8段。教学时,要求学生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纪传体作品的主要特点:记述翔实的史实,用人物的言论和行动刻画人物形象,寓褒贬于叙事中。
课 时:三节课
引入——中学阶段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
①《垓gāi下歌》(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②《陈涉世家》(初中)
③《廉颇蔺相如列传》(高2002级1册;高2005级6册)
④《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高2002级2册;高2005级1册)
⑤《信陵君窃符救赵》(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高2002级4册;高2005级6册)
⑥《毛遂自荐》(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高2005级5册)
⑦《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高2002、2005级6册)
⑧《报任安书》(高2005级6册)
附:高中2002级二册P359《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将括母》;P321《史记·项羽本纪赞》
本课见《史记》P2371。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一说前135年),卒于公元前87年(一说前90年)。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秘籍,职司记载”。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继父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hóng等进行历法改革,共定太初历。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古代阉割生殖器的残酷肉刑)。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包括12篇本纪(记帝王)、30篇世家(记诸侯王)、70篇列传(记人臣)、8篇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10篇表(记史事年月)等五种体裁,共130篇,526500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曾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摘自高2002级《高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和高2002级一册课本“预习提示”)
二、时代背景(P177教参)
(一)高2002级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就是所谓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
(二)高2005级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三、课文简析
(一)概述信陵君的身份、为人和他在当时的威望。(1~2段)
1.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小儿子),而魏安釐xī王异母弟也(是魏国安釐王同父不同母的弟弟。安釐王,名圉(yǔ)。釐,也写作“僖”)(“……者,……也”判断句)。昭王薨(hōng,诸侯死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安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参考译文】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