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70字。
文言文教学中迁移能力的培养
隆都中学 冯婉卿
摘要:纵观近几年的语文考试,已加强了对学生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古诗文部分,除了考查诗文的背诵以外,更重视内涵的转化,知识在新时代的灵活运用和新的意义。本文结合古诗文的实际教学进行具体的分析,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知识迁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个组成部分。优秀的文学遗产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深沉的哲理,睿智的思考。启示着后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我们这个民族,这么多人民,就是凭着这么多优秀文化的哺育、滋养、生存、发展至今日。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教学中把古人智慧和现代意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但是,时下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重视古诗文的孤立、机械性记忆和理解,就事论事,割裂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对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融合性理解与应用,窒息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甚至有人提出“为迁移而学习”的口号。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具体的分析,示例在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的迁移 ,希望能对初中文言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 先温故,后联想
学习新知识,不要就新知识孤立的学习,应先联想起与新学有关联的旧知识,使以往所学的有关旧知识与将学的新知识之间建立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记忆,既有助于巩固旧知识又有助于理解新知识。起到以旧联新,以旧促新的好效果。
例如在《鱼我所欲也》的作者介绍中,先让学生回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孟子的“仁政”思想和《谈骨气》中曾学习过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中的骨气,再来理解本文中的“义”的本质,新旧结合,这种舍生取义的本性就深刻了。同时也对孟子的思想体系有了整体的了解,有助于教学和积累知识
新旧知识紧密联系,符合知识结构的认知规律。
二、 先求同,后求异
相似的知识有助于迁移,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课内课外知识,举出一些“生于忧患”的例子。通过思索,学生很快地举出了以下例子:
1、春秋时,越王勾践为了雪会稽之耻,卧薪尝胆,经过多年艰苦奋斗,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而复兴国家。
2、司马迁身受腐刑,忍辱完成了《史记》。
3、曹雪芹举家食粥,历时十载,写出了文学巨著《红楼梦》
4、贝多芬失聪,却能写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乐曲,把美好的声音留给人间。
其外学生还举出了毛泽东、爱迪生、张海迪等古今中外的一些例子,通过了同类的比较,学生很快形成忧患能使人成长成才的思维概括。
知识之间有相同的因素,学习时互相影响,可能产生正迁移,也可能产生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