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素材2(7份)
-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素材
第10辑 张火丁:程派青衣第一人.doc
第4辑 胡适:大师盖棺难定论.doc
第5辑 沈从文:让人感叹嘘唏的人生.doc
第6辑 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doc
第7辑 单田芳:品评天下的曲艺泰斗.doc
第8辑 金庸:笑傲江湖的传奇人生.doc
第9辑 史铁生:轮椅里的至强至尊.doc
第4辑 胡适:大师盖棺难定论
浓浓的北大情怀;幽默风趣的大师;被骂杀的先时人物;蒋介石的御用文人;旧时婚姻的束缚与自由
在百年前那一个大师云集的时代,胡适不是以传奇、天才等身份出现的,他几乎是半个多世纪的神话,一个纵横学界、政界、文化界的偶像和伟人。他提出“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从文化到思想,从时局到政治,尽管胡适不乏论敌,但“我的朋友胡适之”简直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社会名流互托身份的一个符号。当1962年胡适突然病发辞世,他所依附半生的蒋公为他“盖棺定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人物小传】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胡适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历史人物。他不仅造就了出色的文化学术成就,而且具有超凡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精华素材】
浓浓的北大情怀
1917年7月,不满26岁的胡适回国,即入北大。胡适在北大的18年中,任北大校长只两年,然而无论是蔡元培先生主校,还是蒋梦麟先生主校,胡适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辅佐作用。
胡适进北大第一年,便担任了中国古代哲学史、西洋哲学史、英文学、英文修辞学诸课和讲授工作。第二年又担任了中国名学、中国小说等诸多课程,并开设了大量的讲座,此类跨学科授课,科目如此繁多、任务如此繁重,令北大同仁们佩服,更是令一些旧派人士张目结舌。1922年12月起,胡适因病告假一年,后又多以养病和自己研究为主。1925年离开北大。1930年,胡适二进北大时,正值蒋梦麟任代理校长,故胡适一回校,便被任命为文学院院长兼教育系主任。他们所面对的是已被军阀政府蹂躏得满目疮痍、生机尽失的北大。于是胡适先生又辅佐蒋梦麟校长,开始了重振北大的艰难跋涉。然而正当蒋胡二人为振兴北大而不懈努力之时,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了,北大被迫南迁,而胡适复命出任了中国驻美大使,第二次离开了北大。胡适第三次回北大是在抗战胜利之后,1946年8月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发誓要把北大办成具有国际地位的大学还为中国高等教育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然而此时国内时局已十分动荡,教师们生活十分清苦,胡适的许多设想最终变成了空想。“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此起彼伏,胡适处于两难境地。1948年12月中旬,胡适登上了南京派来的飞机。
1962年2月,胡适先生病逝于台北。生前曾立下英文遗嘱交代,将他离开北大时请北大图书馆保管的102箱书籍和文件交付并遗赠给北大,去世时灵柩上覆盖的也是北大的校旗,这一切都表达了胡适先生对北大的眷恋之情。
【思与用】
在新中国掀起的对胡适的讨伐中,北大并没有担当他的保护神,尽管如此,胡适还是将102箱书籍和文件遗赠给北大,去世时灵柩上覆盖的也是北大的校旗,他对北大的眷恋之情可见一斑。爱国不是一种抽象的情怀,她体现在对家乡、母校等具体对象的
……
第6辑 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多年父子成兄弟;吊儿郎当的学生;妙笔亦有干涩时;小驴有舅舅吗;活着多好啊;大器晚成的汪曾祺
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教《楚辞》,走上讲台,点燃烟斗,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为名士。”台下有一个学子,听得特别认真,多少年后,他仍然非常清晰地记着老师的形象和那颇有名士风度的话语,并且他也真的成了名士,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就是自称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的汪曾祺先生。
【人物小传】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早年著有小说集《邂逅集》,20世纪80年代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他的作品,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自成一家。
【精华素材】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初中时爱唱戏,他在家里唱,父亲拉胡琴。有几个同学能唱戏,学校开同乐会,汪曾祺邀请父亲到学校去伴奏,一个大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十分开心。汪曾祺初恋,在家写情书,父亲在一旁为他出主意。父亲喝酒,给汪曾祺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父亲一根汪曾祺一根,父亲还总是先给他点上火。这种父子关系,他人不能理解。汪曾祺的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父亲深深影响了汪曾祺,他和自己儿子也如同兄弟。汪曾祺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儿子还在幼儿园,刚刚学会汉语拼音,就用汉语拼音给汪曾祺写了第一封信。汪曾祺赶紧学会汉语拼音,为的是好给儿子写回信。文革时期,儿子把一位父母被整、无家可归的同学带回家,那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汪曾祺感到为难,责备儿子事前没有跟自己商量。儿子委屈地哭了,汪曾祺立即明白儿子是对的,自己错了,结果这个同学在他家
……
第10辑 张火丁:程派青衣第一人
“程”才之路:从屡试不中到结缘“程派”;“程”功之道:肩负传承与真情演绎;“程”心“程”“艺”:责任担当与一丝不苟;“程”门冷艳:从台柱子到生活中的“非主角”
舞台上,她大气,细腻,深情,炉火纯青。
生活中,她简单,安静,低调谦和,不张扬。
曾有人用“程门冷艳”来形容她,她就是被誉为“程派青衣第一人”的张火丁。当今梨园,张火丁凭借自己庄美、纯正、深沉、凝重、幽远的个性,加上自己独特高雅的演唱风格,将“程派”京剧含蓄蕴藉的美捧到公众面前,受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观众的喜爱。在当今式微的京剧演出市场,她以“庄、怨、媚、惊”四美的“程腔张韵”之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她是天生的青衣,懂得克制和收敛,演出以简胜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深得“程派”精髓。莫道染尘烟火气,依然春闺梦里人。舞台上的张火丁天然素净,台下清冷避世,一如她所扮演的青衣,安安静静,在这个喧嚣时代,给人以心灵的平静。
【人物小传】
张火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有“程派青衣第一人”之誉。1971年1月出生于吉林白城,自幼酷爱京剧。1986年考入天津戏曲学校京剧科,工青衣(青衣,京剧中女性统称为“旦”,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的角色为“正旦”,俗称“青衣”,因常穿青色长衫而得名)。1989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1990年起师从程派著名老师李文敏;1993年,张火丁正式拜师程派传人赵荣琛,成为其关门弟子,得其真传。因张火丁唱、念、做、舞颇具大家风范,被圈内外人士一致认为是程派传人中的佼佼者,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精华素材】
“程”才之路:从屡试不中到结缘“程派”
张火丁出生时,一直盼有个女儿的父亲想,谁家有喜事都张灯结彩,便给女儿取名“张火丁”(“火”与“丁”合并起来就是“灯”),并取意“人要像在烈火中锻造出来的钉子一样坚韧不拔”。
张火丁的祖籍是山东章丘,张家祖上背井离乡,闯关东到了吉林白城。家庭环境使然,张火丁很早就开始学唱评剧。20世纪80年代初,父亲因工作调动,举家在河北廊坊落了户。张火丁的哥哥张火千当时已是吉林省戏曲学校京剧科的学生,他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