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名著导读
- 资源简介:
约10860个字。
小说总论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儒林外史》 作者吴敬梓 假托明代故事,除了开头写元末明初时王冕的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年写到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其实,小说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 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一些人 灵魂的扭曲。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 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 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林外史》通过对儒林文士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现实主义描写,绘制出一轴色彩斑斓的士林人物长卷。它以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为中心,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既是一部儒林丑史,又是一部儒林痛史。不仅如此,作者还提出了儒林群体的命运这一历史的课题,孜孜不倦地探求儒林的真正出路。 因此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二是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
后人评价
鲁迅说,《儒林外史》诞生以后,“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他又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