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ppt53
- 资源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课时
│ 【情境课文】齐桓晋文之事.mp3
│ 【教学方案】齐桓晋文之事第一课时参考教案.docx
│ 【教学课件】齐桓晋文之事参考课件(第一课时).pptx
└─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
【教学方案】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参考教案.docx
【教学课件】齐桓晋文之事参考课件(第二课时).pptx
《齐桓晋文之事》参考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其人及《孟子》一书的大致概况。
2.熟练朗读课文。
3.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 孟子思想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
《齐桓晋文之事》参考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二、 重点词句疏通
莫之能御 阻挡
御
以御家邦 治理
舆薪之不见 看见
见
百姓之不见保 被
欲辟土地 开辟、扩大
辟
放辟邪侈 通“僻”,行为不端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感到奇怪
异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区别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怜悯
隐
今大道既隐 隐藏而不复见
牛何之 (动)到、往
之
然后从而刑之 (代)百姓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感到奇怪
异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区别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怜悯
隐
今大道既隐 隐藏而不复见
牛何之 (动)到、往
之
然后从而刑之
三、 疏通全文文意
重点句子点拨
(一)第一部分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道:没有谈论。是以:“以是”,因此。无传:没有流传。
臣未之闻也:我没有听说过桓文之事。
2.德何如,则可以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