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1年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2420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1年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
语文
(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虚构”一词语出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擢才》:“高誉美行,抑而不扬;虚构之谤,先形生影。”大意是赞誉有德行的人应该是低调而不事张扬的,而要刻意毁谤一个人才会捕风捉影夸大其词。可见,就原始含义而言,“虚构”并不是个好词。
英语中“虚构”所对应的词语“fiction”有两个词义,一个是“虚构”,一个是“小说”。这与中国人对于“小说”的理解有重合之处。汉语中“小说”一词语出《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操着世俗的小道理去干大事是说不通的,不靠谱的。这里“小说”一词还不是“文学”和“文类”意义上的名称,而是辞令、说辞意义上的一个比喻。东汉史家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列出了“小说”一类文体,并专就“小说家”的概念作了阐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他还引用孔子的话加以补充说明:“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论语•子张》)下层官吏所记载整理的那些“闾里小知”“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与朝廷钦命的史官的著述相比,就成了“稗史”和“小说”。“小说”多陷于奇谈怪论、荒诞不经之事,所以“君子弗为”。可见“小说”作为“虚构”之物,在汉语中含有限制性的意义:是有价值但又不可信,不可信却又有“可观之处”的。在中国传统的语义中,小说作为“野史”有两面性:一是与“历史”沾边但又不可当作“信史”;二是虽为“小道”,又有不可忽视的认识价值。所以“小说家”只是一些小人物,由地位不高的“稗官”来充当。
历史上的小说家很少能够直接披露其作品的“虚构性”,更多是喜欢强调其“真实性”。所以他们在叙事中,不知不觉地都采取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即假定作家是无所不知的,而无所不知的结果便是作家是在讲述“事实”或“真实”,读者和批评家也就稀里糊涂或一厢情愿地强调小说的真实性。因此,“现实主义”“写实性”在作为小说的写法的同时,也几乎成为小说的标准和写作伦理。
不过也有伟大的作家,不惮于把自己作品的虚构性向读者坦白敞开。《红楼梦》开篇第一
回,曹雪芹就说这是源自一个虚构的流传,言之凿凿地声明自己的小说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梦幻”之笔。他在交代《石头记》来历的时候,句句都贯穿了“虚构”的意图:先是“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将那块被女娲遗落的石头带入人世,化其为通灵宝玉,经过了“几世几劫”之后,这块石头又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幻化成了一块刻着文字的石头;再后来,“空空道人”发现并抄录其上文字,流传人世;而自己只是“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惟其如此,人们在读《红楼梦》时才会时时品咂回味其梦幻性质的滋味。
(摘编自张清华《小说诗学简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人对作为虚构之物的“小说”的理解与英语中对应词语的理解有重合之处。
B.中国古代的“小说”是与朝廷钦命的史官的著述相比而言的“道听途说”的“稗史”。
C.中国传统语义中的“小说”不可尽信,但因其出于历史而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
D.历史上的小说家在创作时多采取“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而忽视了作品的虚构性。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脉络清晰,从中西方对“虚构”理解的比较入手,层层深入地论证了虚构与小说创作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通过引用文献,阐释了小说从辞令、说辞到“文学”和“文类”的演变过程及小说家的概念。
C.文章最后一段举例阐明了不回避虚构性的小说反而能够让读者时时品咂回味其中梦幻性质的滋味。
D.文章既肯定了小说创作中虚构的意义,也指出小说不可全信的一面,显示了作者论证时谨严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多由社会地位不高的“稗官”来充当,是因为小说多陷于奇谈怪论、荒诞不经之事,君子不为。
B.由古代下层官吏所创作的“闾里小知”“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稗史”和“小说”,明显具有文学虚构性的特点。
C.曹雪芹交代《石头记》来历时句句都贯穿了“虚构”的意图,这说明伟大的作家不怕向读者披露其作品的虚构性。
D.在阅读小说时,读者不能仅仅从作家讲述的“事实”去强调小说的真实性,还应从小说的虚幻性的角度去体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1957年10月4日,人类第一颗卫星-苏联的斯普特尼克一号发射升空,标志着人类社
会步入太空时代。1958年1月31日,美国首颗人造卫星探索者一号发射,发现了后来被命名
为范•阿伦辐射带的地球辐射带,极大拓展了人们的科学视野。
在人类大航天号角吹响之际,中国不是旁观者。新中国第一批海归竺可桢、钱学森、赵九
章等觉察到了太空探索大门轰然开启的历史必然,纷纷在报刊上谈论人造卫星的意义和用途,
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195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