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市海原一中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高三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3/30 14:41:5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1090字。

  海原一中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高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阳明弟子黄绾将王阳明的学术概括为“三大要”,即“致良知”“亲民”和“知行合一”。其中,“亲民”为王阳明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既是其对心学的重要贡献,也是王阳明心学区别于程朱理学的重要特征,体现着王阳明一生的执政理念。
  虽然王阳明称“政良知”是其“一生之精神”,后人多将“知行合一”视为其思想的核心,但在王阳明自己看来,无论是“知行合一”还是“致良知”,都是为“亲民”,并特别提出“政在亲民”。可以产,“亲民”“政在亲民”,实为王阳明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但往往为后人所忽略。
  王阳明通过徐爱等弟子及《传习录》。将自己的观点传播出去:一方面,所谓“亲民”,就是孟子“亲亲仁民”之意,“亲之”和“仁之”,“亲民”也就是“仁者爱人”。孔子说:“修已以安百姓。”“修已”就是《大学》中的“明明德”,“安百姓”就是《大学》中的“亲民”。另一方面,所谓“亲民”,就是“爱民”、安百姓,就是关心百姓的生计疾苦。王阳明特别告诫徐爱: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拟“老佛”。如果只是“明明德”,那就停留在“老佛”的层面;既有“明明德”,又“亲民”,这才是孔子的主张,这是“圣人之道”和“佛老之教”的根本区别。
  “亲民”还是“新民”,既是王学和朱学的学术分歧,也是他们执政理念的分歧。应该说,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都是既主张关心民众的物质生活即“养民”,也关心民众的思想教化即“教民”,但是,哪个处于第一位、哪个处于第二位,却关系执政理念的不同。这也是先秦儒家和法家以及此后儒家学说中不同流派的重大分歧,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问题。
  王阳明及王学首先关心的是“物质”,是“养民”,故有“亲民”之说;程朱及朱学首先关心的是“精神”,是“教民”,故有“新民”之说。
  在王学“三大要”中,最早提出的是“知行合一”。那么,“知行合一”灵魂或真谛是什么?关键在于对“知”的理解。王阳明在给学生陆澄的信中,对此做了明确的阐释:“《易》谓,‘如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著(说清楚)也。此知行之所以二也。”“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良知”,是“此心之本体”。这才是其核心或灵魂;“知行合一”的“行”。是“致”,是达到“良知”的功夫。
  自从揭示出“致良知”这个“一生之精神”后,王阳明就比较少说“知行合一”了,因为“致良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涵盖了“知行合一”。使“知行合一”从根本上区別于“格物致知”。而王阳明的学说,也只有在“致良知”提出之后,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真正有了自己的“精神”。有了“致良知”,不但为“知行合一”注入了灵魂,也使“亲民”在“王学”中的地位清晰起来。
  有学生向王阳明“问政与学之要”,王阳明明确指出,明德即是“良知”,“明明德”即是“致良知”,“良知”与“亲民”本为一体;作为“体”和“本”的“明明德”“致良知”,与作为“用”“末”的“亲民”“政在亲民”本为一事,是一个整体,如树之干和树之梢,并无轻重之分。“明明德”的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体现“明明德”,“致良知”的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体现出“致良知”(王阳明《大学问》。  
  所以,在王学“三大要”中,“致良知”为体,“亲民”为用,体、用本为一事。“知行合一”的“知”既正对事物的认知,更是自我的“良知”;而且,“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与“致良知”一样,“知行合一”为的也是“亲民”。否则,无论是“致良知”还是“知行合一”,皆非“真知”。
  (摘编自方志远《“亲民”:王学要义所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阳明弟子黄绾将王阳明的学术概括为“三大要”,其中,“亲民”体现王阳明一生的执政理念。
  B.后人多将“知行合一”视为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往往忽略其“亲民”这一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
  C.王阳明的“亲民”思想既有对前贤学说的继承,更有自己的阐释与界定,并成为王学思想的核心。
  D.王阳明为了使自己的学说真正形成体系、真正有自己的“精神”,因而提出了“致良知”的说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在论证“亲民”思想时,阐释了其由来、概念、意义以及与“新民”的区别。
  B.文章论证方法多样,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运用自如,说理透彻、明白。
  C.文章采用并列结构,围绕着“亲民”这一核心思想从三个方面对王阳明思想进行阐述。
  D.文章论述语言出色,既有学术性,体现出严谨的一面;也有思想性,启发读者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的执政理念存在明显的不同,王阳明关心的是民众的物质生活即“养民”,不太重视民众的思想教化。
  B.王阳明首先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知”是“良知”,“行”是达到“良知”的功夫,这与“格物致知”有明显的不同。
  C.王阳明指出。“明明德”即是“致良知”,其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体现明德,“致良知”的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休现出“致良知”。
  D.在王学“三大要”中,“致良知”为体,“亲民”为用,“致良知”为的也是“亲民”。因此“亲民”比“致良知”更重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凌晨,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国家航天局专家表示,“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一次任务中,连续实现我国航天史上首次月面采样、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带样返回等多个重大突破,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同时,“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成功实现了多方面技术创新、突破了一系列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