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21届“三诊一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2410字。
秘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3月29日 9:00—11:30】
昆明市2021届“三诊一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礼”“法”均为人君所设立,都带有制度性。“礼”是用来防止超越道德界限的,“法”是用来惩治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论语•为政》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和“刑法”,民虽然可以暂时避免犯罪,但不是自觉地遵守法规,因此对犯罪并无羞耻心;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民则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走上正道。这说明,用“法”和“礼”在效果上是不同的。“法”具有强制性,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的,它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起的是规范作用,它是在教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止,要靠长期养成,所以在道德上带有自觉意义。
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礼法”这一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礼法”这一概念包括“礼”又包括“法”,这两者是相关的。荀子说:“故非礼,是无法也。“我们可以解释为,离开了“礼”,“法”是无法合理地建立和起作用的。“礼”是规范社会存在的一种根本制度,或者说它可以是指导“法”的根本原则。“礼”与“法”从制度上说虽是两套,但有着互补和从属的相联关系,因此从精神上说则是一贯的。就这点看,荀子提出“礼法”这一概念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治理,应是十分有意义的。“礼法合治”应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制度。
从中国社会的理想形态看,它应该是一个“礼法合治“的社会。“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出礼”达到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就要用“刑法”来制裁,但有的情况下“出礼”并未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就并不一定要被绳之以“法”。例如,儿子辱骂了父亲,这当然是“违礼”的,可是并不需要用“刑法“来判罪。“礼”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制定各种“礼”的制度。这正如孔子所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是起教化的作用,“法”是对犯法的人起惩治的作用,因此,圣人既制“五礼”又制“五刑”,以保证社会的安宁。就这点看,“礼”“法”虽为两套不同功能的制度,但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少的。
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看,我们能否通过继承儒家“礼”的精神并吸收和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建立一套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礼法合治”的社会制度呢?我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摘编自汤一介《儒家的“礼法合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礼”用于防止道德败坏,而“法”则是其进一步的补充,二者都是制度的产物。
B.“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禁恶于未然;而“法”则带有强制性,是惩恶于已然。
C.做出越“礼”的行为即为“出礼”,可能为“法”所不容 ,需要用“法”来制裁。
D.“礼”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教化民众有着重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为政》的话,论证了“礼”与“法”在功用上的区别。
B.文章第二段基于对荀子观点的认同,阐述“礼”“法”关系,进而提出自己的论断。
C.文章第三自然段举例阐明“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
D.文章论及“礼”“法”“礼法”“礼法合治”等多个概念,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则难立竿见影,所以从效果上看,“法”更有优越性。
B.“礼”“法”有从属关系,在精神上是一贯的,可见中国社会是先有“礼”,再有“法”。
C.“礼法合治”就是既重“礼”也重“法”,二者皆不可偏废,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安宁。
D.只有吸收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才能建立一套更适应当代中国的“礼法合治”制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文化脱贫不可忽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近日,《团结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常务副主席梁鑫华,就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进行了专访。
记者: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为何要强调乡村文化振兴?
梁鑫华:乡村文化是优秀的可再生资源,